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山寨APP背后或藏贼人 牛皮癣广告也有二维码

2013-04-24 08:55:00 来源: 广州日报 
字号  

 

  

  一个黑白相间、密密麻麻的正方形图案,在不知不觉中已走俏广州的大街小巷——没错,它就是“二维码”。面对这种新潮玩意,很多街坊仍局限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有的潮人更是每到一处都会拿出手机刷一刷。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利用这一点,升级、包装他们的诈骗手段,借刷二维码吸费,甚至盗取客户信息。二维码很可能成为继微信之后犯罪分子选择和利用的工具。

  今天,Madam邓将为大家简单讲解一下什么是二维码、二维码有什么安全隐患,还会向街坊支招如何防范利用二维码实施的犯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到二维码,不要急着乱刷噢。

  什么是二维码

  二维码技术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平面分布、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技术。它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可以被自动识读,从而实现信息的自动处理。人们只需要在手机上安装扫码软件,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便可快速便捷地登录网页。

  二维码以其独特的大容量、低成本和易制作等诸多优点被互联网、各大企业、厂商广泛地开发使用。物流业、生产制造业、交通、安防、票证、媒体等行业已大规模使用,由于各行业特性不同,二维码被应用于不同行业的不同工作流程中。但是,当前许多市民对二维码不熟悉,存在随意扫码等行为,极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去年下半年以来,广州警方开始陆续接到有关二维码方面的诈骗警情,大多是诈骗分子利用二维码“包装”后实施的诈骗。

  不懂二维码 被诈20万

  去年7月22日,事主郑某在环市东路的家里,接到自称民警的来电,称事主涉案,要将存款转账到“安全账户”。诈骗分子要事主在柜员机输入二维码号码(实际为诈骗账户),骗取事主1万元。

  12月14日,事主黄某被骗到机场路参加××互联网研究中心举办的会议,嫌疑人以“抢注知名品牌二维码可获高额利润”为幌子,骗取黄某20万元。其实,二维码是通过软件自动生成的,不存在注册的说法,更不需收费。

  刷码不谨慎 被扣电话费

  今年开始,国内陆续出现刷二维码被“吸”走高额电话费的案件。今年2月20日,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于女士在网上看到一条肯德基“扫码下载优惠券,即可享受5折优惠”的信息后,赶紧用手机扫描了这个二维码,可优惠券没出现,100多元话费却被扣光了。在咨询专家后,于女士方知是她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了手机吸费病毒。

  3月4日,陈先生在一则微博上看到一个四折出售电影票的二维码,扫了后,一夜间手机竟消费了167元。咨询通信公司后,他才知道是他的手机绑定了扣费软件。

  近日,青岛网友“萤火虫”在网上看到一个半价的旅游团购二维码信息,扫描后跳出一个软件安装的界面,于是就随手点击了安装,到月底缴费时却发现话费比平时超出了一倍,查询后得知是手机被绑定了扣费软件。

  牛皮癣广告也有二维码

  只要有二维码生成软件,犯罪分子便可将病毒、木马程序或手机吸费软件等网址链接生成二维码形式的图形,几乎没有制作门槛。同时二维码又可以随意发布,一般伪装于打折、促销的广告,或热门游戏、系统升级软件中,诱导用户扫描,在联网状态下,用户扫描后手机就会中毒,手机里存储的通讯录、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可能会泄露。该类木马也可能在后台运行,使用户手机恶意发送收费短信,消耗上网流量,造成话费流失。

  警方认为,此类犯罪尚处于潜伏期,但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爆发。就在市面上,一些办假证的牛皮癣广告也有附上二维码。犯罪分子可以通过这些来历不明的二维码,植入钓鱼网站或者虚假银行官网等,当市民刷到这些二维码时,就有可能被钓鱼网站套取手机或银行资料,可能造成很大损失。

  Madam邓提点:“山寨”APP背后或藏贼人

  广州警方分析,由于目前市民对二维码认知较少,所以现阶段有关二维码的警情也相对较少,但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决定了二维码的使用人群和范围将越来越广泛,由此可能引发的治安问题将会增加。可以推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有关二维码的冒充身份电话或网络诈骗、网络购物诈骗、涉案类电话诈骗、贩卖公民身份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可能会增多。

  Madam邓提醒市民,应该掌握一些二维码的相关知识、常见犯罪手法和案例,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第一,到官方应用商店、论坛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

  第二,不要见码就刷,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知名正规的网站,一些发布在来路不明的网站上的二维码最好不要扫描,更不要点开链接或下载安装。

  第三,在手机中安装防病毒安全软件等相应的防护程序,一旦出现有害信息,可以及时提醒和杀毒。

  另外,Madam 邓也提醒各位网友——IOS、安卓平台推出不少APP应用,里面存在一些“山寨”APP,消费者要注意甄别。同时也要教导小朋友,在使用电子产品时,注意突然弹出来的吸费广告,不要乱点“确定”。

[作者:左盛丹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