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雾霾与重工业分布完全重合 应急措施治标不治本

2013-01-22 09:53:00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字号  

  “治理的效果需要现实来印证。”张醒生认为,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污染加快加大的脚步。“‘十一五’时期就在治理了,但结果如何?一些烟囱被削掉了,更多烟囱立起来。”他认为,发展模式转变,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靠投入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不可逆转。“我们已经尝到苦头了。”

  雾霾爆发后,工业经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千夫所指,甚至有专家提出,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金融业、服务业等在GDP中的占比,降低工业经济占比。

  “工业经济和制造业经济与高耗能、高污染经济三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罗仲伟认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仍未完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制造业经济是大势所趋,既符合中国现实,又符合国际形势。“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改变产品本身以及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我们需要的是升级,而不是压制。”

  罗仲伟认为,在宏观政策上,应该用“萝卜加大棒”的办法予以引导。萝卜,指国家应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鼓励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污染环节和污染排放量;大棒,指国家应通过强制性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高污染企业总量,对高耗能企业进行严格监管,严控污染源。

  如今,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也随之愈加突出。“我们所需要的城镇化不是大城市化,而是多城市化。”罗仲伟认为,城市功能要进行调整,不能过于集中,形成超大型城市,“北京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国际交流中心,同时又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负担太重,任务太多,自然出问题。”

  “城市功能必须合理分配,或者通过卫星城的方式进行调整。”张醒生认为,城市功能可逐步分散到郊区去,以缓解城市压力。“城市更多的是人居社会服务中心,而不是工业生产的中心。”

  环境治理,尤其是空气质量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罗仲伟提醒说,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尽管政府治理力度很大,但我们可以看到,伦敦、洛杉矶等地区也出现过雾霾,需要20至30年才能看到明显的成效,这注定是一个长期战。”记者 李妍 实习生 王宁 王煦婕

  全球雾霾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整个比利时大雾笼罩,气候反常,马斯河谷工业区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10多倍。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2.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小镇的工厂排放的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金属微粒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聚集在山谷中积存不散,严重污染了大气。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这些有害的气体,引起各种症状,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20多人死亡。

  3.洛杉矶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在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美国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直到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还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伦敦连续4天被浓雾笼罩,能见度极低,造成1.2万人死亡,这是和平时期伦敦遭受的最大灾难。这一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案》的通过,经过近30年努力,伦敦才甩掉了“雾都”的帽子。

[作者:何敏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