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券商“血拼”创新 规模化拐点谁成黑马

2012-12-24 10:07: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字号  

  

  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创新大戏不断,一边是勒紧裤腰带“过冬”,2012年的证券行业面临着政策和业绩的“冰火两重天”。

  在经历行业政策全面松绑、创新起跑后,2013年将是行业“大比拼”的一年。经营环境的变化将使券商利润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原本占据八成收益的经纪业务收益日渐式微,债券、融资融券等新业务则将快速翻滚增长。

  面对利润巨大变化,监管层断言“苦日子才刚开始”。证券行业恐难再维持前几年稳定的行业格局,固化的格局需要新的“鲶鱼”来搅动。大浪淘沙,谁会被淘汰出局,谁又将成为新的“黑马”?

  寒冬里的一把火

  2012年,已经连续利润下滑两年的证券行业未能止住业绩缓慢退步的趋势。国泰君安统计数据显示,从行业总体净利润情况来看,前三季度同比下滑8%至263亿元。此前,这项指标已经连续两年下滑,降幅分别为50%和16%。其中经纪业务手续费在今年前三季度为389亿元,同比下滑32%,证券承销业务收入129亿元,同比下滑16%,唯有投资收益同比增长426%至214亿元。

  证券业今年的业绩低迷其实并不出人意料。2009年以来,股市表现低迷,成交量持续下滑,而投行业务更是在2012年陷入IPO僵局,而这两个难题至今仍未破解,让不少分析人士对未来的业绩贡献存疑。正在此时,行业再次传出降薪裁员的传闻,一年以来,中金公司、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和广发证券等券商均被波及。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行业业绩下滑至冰点之际,上市券商股价一年来的表现远远跑赢大盘,正在如火如荼召开的券商策略会上,几乎所有的非银分析师都在年度策略里给了证券行业“推荐”评级,业界共识,证券行业已经迎来“业绩底”和“政策底”。

  尽管业绩总量表现差强人意,但值得关注的是,已有部分创新业务开始抢跑,进入规模化拐点。国泰君安数据表明,今年前10个月,融资融券业务余额为770亿元,相较2011年底增长101%,资产管理规模更是从2011年底的2819亿元快速飙升至10月底的9296亿元,增速高达230%。此外,10月末债券承销额6633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资产管理规模的攀升速度最为惊人,其二三季度环比增长分别为60%、94%,年内破万亿元已经没有悬念。

  利润结构生变

  事实上,2013年,证券行业面临的不仅是来自证券市场的制度红利,更是整个金融系统的制度转折。

  过去几年中,在信贷紧缩和企业融资需求旺盛的格局中,银行的表外资产规模快速扩张,信托业的资产管理规模更是持续成倍增长,截至三季度末,银行理财规模在6-7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达6.32万亿元,而券商资产管理规模仅为9296亿元(且包括7000多亿元的定期票据类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而集合类资产管理计划不足1500亿元)。银行与信托的理财产品极大地挤压了券商资产管理产品的生存空间。

  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认为,目前券商的经营环境和竞争格局、业务和产品种类、客户结构等各方面,较2009年以前实际上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此次创新,源于监管层对资本市场和券商监管政策改革的推动,也有券商盈利结构畸形、脆弱亟待改善的内在动力;但政策只是催化剂,从更深层次来看,券商创新是自身经营环境改变的累积结果,顺应经济结构调整和融资体系改革的趋势,承接银行表内万亿资产不断转移到表外和非银机构的需求。因此,从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管制放松的角度,行业成长空间已大幅拓宽。

  上市券商利润结构也能反映盈利模式变化的趋势。根据2012半年报附注中披露的分部利润情况,不少券商自营业务对利润的贡献超过了经纪业务,其中兴业证券、国海证券、宏源证券等券商自营贡献率超过了50%,这与过去两年有较大差别。

  经营环境的变化已使券商利润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券商盈利更多来自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即资本运作型业务)的投资收益和融资融券、债券承销、期货等有望持续增长的业务。资本运作和新业务的先发优势,将拉大券商盈利的差距,由此导致业绩进一步分化。

  谁将成为新“黑马”

  面对经营环境和利润结构的巨大变化,证券行业恐难再维持前几年稳定的行业格局。

  “中国现在有100多家证券公司,但100多家远远不够,今天在座各位是中小券商,过四年八年之后有些可能还是中小券商,有些可能早已成为大券商了。”今年10月底刚刚履新,主管证券、基金、期货等机构的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在广州一次针对中小券商的会议上如是表述。

  参会券商透露,张育军上任后调研多家机构,但感觉“参差不齐,有些比较让人失望,也有些让人很欣慰”。监管层的意图非常明显,政策配套齐全后,券商必须做好面对竞争、面对残酷市场的准备。张育军在会议上再三提及,对于券商而言,“苦日子才刚开始。某种意义上讲,苦日子尚未开始。要迎接更激烈、更残酷,但是更公平的竞争”,他提醒那些沉浸在通道模式下的券商“不要希望再来一场泡沫让大家赚的盆满钵满,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面对即将开始的苦日子,“每家机构都要清楚战略——你准备干什么,你要区别于对手,区别于邻居。”

  “监管层苦口婆心,但干成什么样靠自己。”一家北京参会券商的高管如是点评,自综合治理之后,证券行业几乎“风平浪静”,各家券商依赖通道业务活得滋润,行业格局几乎形成定居,未有打破,“你看每年行业前十大券商,几乎都是那么几家,只是座次偶尔调整,二三梯队的券商虽然个别会往前冲刺,但也很难改变大格局”。

  这种固化的格局需要“新鲶鱼”来搅动。不少老证券人明白,眼下的机遇难得,错过这个时间窗口,杀出重围成为黑马的难度将大大增加。“看上世纪90年代的中信证券,比起一些当时的‘巨无霸’,只是一家普通的中小券商,谁曾想到那些所谓巨头轰然倒塌,而中信会成为行业龙头?”

  从近年证券行业表现来看,杀出重围并非没有可能。如平安证券、国信证券等券商的投行业务,宏源证券的债券业务,均是顺应市场变化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们今年已经跟大股东多次沟通,要支持要政策,就怕错过这班车。”前述券商高管透露,未来证券行业再出现“黑马”也并不尽然全是中信证券似的“高大全”,有特色、有竞争能力、有区域优势的券商均可以借着“一招鲜”闯出一条路来。 记者 蔡宗琦

[作者:王安宁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