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香江漫话:从渡轮至铁路发展 横跨维港由难变易

2012-12-23 16:49: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社香港12月23日电 香江漫话:从渡轮至铁路发展 香港市民横跨维港由难变易

  中新社记者 李焯龙

  “昔日香港市民‘过海’(往返维多利亚港两岸)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俨如出埠般,当时有人甚至一生也未试过‘过海’”香港历史博物馆名誉顾问郑宝鸿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渡海小轮还未出现前,香港市民‘过海’是依靠舢舨、横水渡和帆船,非常不方便。”

  时下,“过海”对现今香港市民而言,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香港市民可以透过便捷的交通工具,经海上、隧道或铁路往来。然而,19世纪和20世纪初,“过海”却是香港市民生活里一件大事情。

  “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九龙半岛成为英国殖民地。此后,维多利亚港两岸开始大规模发展海港交通,”香港历史档案馆高级助理档案主任许崇德说。

  与此同时,九龙人口的增长促使跨海交通需求日益增加,渡轮应运而生。香港最早的渡轮公司是1888年前后成立提供尖沙咀到中环渡轮服务的“九龙渡海小轮公司”。1898年,香港九龙仓有限公司收购“九龙渡海小轮公司”,并改名为“天星小轮公司,继续提供相同服务。及后,香港油麻地小轮公司在1923年成立,提供往返香港岛与油麻地、旺角和深水埗等地的定期渡轮服务。

  在“鸣……鸣……”声中,维港渡轮在20世纪初,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过海交通工具。“天星小轮最初票价约港币5仙(100仙等1元)至1毫(角),是当大部分香港市民约半天的工资,所以当时的人如非必要都不会贸然‘过海’,”郑宝鸿说。

  除了天星小轮外,老一辈香港人也不会忘记“哗啦哗啦”(Walla-Walla)船,它是一种曾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大量使用的电动客船。

  郑宝鸿介绍说,“哗啦哗啦”船大约1900年已经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出现,它的出现弥补了天星小轮服务不足。天星小轮每日服务约至凌晨1时,但“哗啦哗啦”船不会限定服务时间,只要有乘客随时可开船。它还可以为停泊在海上的远洋船接驳乘客。

  “对普罗市民而言,‘哗啦哗啦’船最大的作用是协助香港市民回乡。1945年至1980年,香港市民若要前往内地,就只有乘坐直通火车,当时的火车总站还在尖沙咀,每日头班车是早上6时。由于行车时间长,即使乘坐头班车,到达广州都可能是下午4时。但每日天星小轮最早往尖沙咀的航班也刚好是早上6时,香港市民若要乘坐头班火车,就只有大清早乘坐‘哗啦哗啦’船,在早上6时前到达尖沙咀。”郑宝鸿说。

  回乡的香港市民之外,68岁香港市民王先生也是‘哗啦哗啦’船的受益者。他对中新社记者说,“上世纪50、60年代,我在九龙黄大仙售卖报纸,当时报社是没有运送服务,每清早便要到香港岛中上环取报纸,但这不是天星小轮的服务时间,我每早便要乘‘哗啦哗啦’往香港岛取报纸,再折返九龙。”

  维港渡轮服务急速增长的同时,1902年,香港维多利亚港渡轮服务需求急速增长,社会上也开始讨论兴建跨海大桥,但大桥的兴建成本高昂,也可能会干扰航运,以致未被认真考虑,直到1933年推出汽车渡轮服务舒缓过海交通的需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人就再次提出兴建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的建议,但人们担心大桥的塔高近400英尺,会对空中和海上运输的安全构成影响,跨海大桥最终也没有建成,也有人认为,大桥在台风期间,必须关闭,但隧道则可照常开放。

  1963年,港英政府最终选择兴建一条过海隧道。1972年8月,海底隧道(香港)正式开通,是香港第一条海底行车隧道,也是当时车辆唯一便捷的途径,可直接从九龙红磡“过海”到香港岛铜锣湾。

  但过海隧道仍然难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自1960年代起,香港经济急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对公共交通需求越来越大。1963年,两名英国专家提出地下铁路系统是长远解决香港交通问题的方法。

  1974年,香港地下铁路系统开始建设。1979年10月,香港地下铁路观塘至石硖尾段最早通车。1980年2月,尖沙咀至中环段也正式通车,成为香港首条过海铁路,为“过海”交通工具的发展掀开新一页。

  “当时的地下铁路‘过海’每程收费约港币1元多,虽然较过海巴士贵,但快捷方便,而且不会塞车,”郑宝鸿说。

  随着香港经济发展,维多利亚港的交通发展由原来渡海小轮,逐渐发展至海底隧道、地下铁路等现代化设施。

  时下,香港市民乘坐铁路不消5分钟就能简单“过海”,郑宝鸿认为,维多利亚港交通不断发展,也同时加速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的发展,把两岸紧密地连在一起。(完)

[作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