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广东江门海博会上展风头 加速侨乡“蓝色”经济

2012-12-17 14:20:00 来源: 江门日报 
字号  

  日前,为期3天的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广州成功举行,我(江门)市在本届海博会上可谓出尽风头,其独特的区域优势、丰富的海域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参展商的眼球,特别是在招商签约会上签下的两大海洋产业项目,金额高达130亿元,赶超了其他沿海市签约10多个项目的金额,成为本届海博会可圈可点的亮点,着实令人欢欣鼓舞。

  作为海洋大市,我(江门)市拥有海域面积288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14.8米,占全省的1/10,共有海岛561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一是深水港口及土地资源优势,广海湾和川岛水域经国内权威专家评估,具有建设深水港的优良条件;二是交通及区位优势。我(江门)市北连广佛肇,东接深莞惠,地处珠中江经济圈前沿,2015年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将西部沿海高速、江珠高速贯通我市,另外我(江门)市也正在抓紧建设如江番、江珠北延线等一批基础设施,已基本形成一个水陆衔接、沿海相通、客货匹配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粤中、粤西交通枢纽中心地位日益突显。三是政策环境优势。近年来我(江门)市紧紧围绕海洋强市的总目标,大力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产业园区、基础均已纳入了省的规划布局,《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我市要“重点开发广海湾集中集约用海区”,建设银洲湖等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川岛区也被列为重点培育的九个带动型滨海综合旅游区之一。四是文化底蕴优势,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悠久的对外交流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民众具有开放意识,社会包容性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容易得到社会认同。

  基于此,近年来我(江门)市率先在全省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工作,为全省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如率先开展凭海域使用手续直接进入基本建设程序的“海域使用直通车”;率先完成海洋功能区划,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与渔业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率先开展海岛地名普查试点工作;率先出台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地方性规范性文件;率先出台扶持渔民建造大功率钢质渔船的补贴方案,有力推动了海洋捕捞业的转型升级。2011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353.02亿元,海洋生产总值134.72亿元(约占全市GDP的7%),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实施“沿海边”发展战略后,我(江门)市对沿海进行了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和引进重大项目,譬如“大力推进台山广海湾集中集约用海区的整体开发、支持我(江门)市海洋环境预报及灾害应急预警系统建设、支持台山沙堤渔港纳入国家中心渔港建设项目”等建议很快将得到上级支持。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劲扬帆正当时。党的十八大吹响了“海洋强国”的恢宏号角。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府的科学决策下,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丰富的海洋资源等独特优势,必将为我(江门)市海洋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周拥军)

[作者:王盼盼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