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九四二》热映被批反映史实存伪记者核实三大质疑——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必须面对的真相”,以此为宣传语的电影《一九四二》正在热映中,该片描述了1942年到1944年之间,河南省因为天灾人祸发生的大饥荒,引发了不少观影者对那段饥荒岁月的哀痛和反思。
然而最近,一篇题为《戳破〈一九四二〉的伪历史》(以下简称《戳破》)的文章在网上热传,其中指出这部号称还原历史的电影当中,存在诸多错误描述。
记者通过资料查证发现,电影当中确有不够精准甚至错误的描述。
争议一
当时政府禁止报道?
在电影当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蒋介石因听说《大公报》报道了河南饥荒的事情而大为光火,下令《大公报》停刊三天,并且要重新刊发文章,以正视听。
《戳破》一文指出,当时的国民政府并没有对河南饥荒的事情进行封锁,媒体也在不断报道此事。自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3日《大公报》被停刊这段时间里,据作者的不完整统计,报道河南饥荒的新闻已多达40余篇。
同时《戳破》提出,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王世杰在1943年2月4日的日记披露,《大公报》被停刊的真实原因是“指摘限制物价之失败”。尽管王世杰在1942年12月7日辞职,但《戳破》一文的作者认为他属于知情人。
记者核实
新闻管制存在 《大公报》被停刊或因豫灾
根据资料,《大公报》在1943年2月3日、4日、5日被勒令停刊。
昨天下午,记者在国家博物馆微缩胶卷阅览室调看1942年9月到12月的报纸,发现《大公报》至少刊登“豫灾”15次以上,大多刊登在2版或者3版。
同时,在重庆发行的《新华日报》,从1942年年底到1943年上半年,同样有不定期的对河南灾情的报道。各类报道加起来,至少有一百篇以上。
《戳破》一文提到的《大公报》“指摘限制物价之失败”,在1943年2月2日的社论《看重庆,念中原!》中,是和河南饥荒一起提出来的,文中在接近结尾处说:“我们为什么又重复这一段话(指摘限价)?老实说,是因为对河南灾情有感而发。”这篇文章刊发后第二天,《大公报》就遭停刊。
而根据《新华每日电讯》今年9月14日刊发的《1942年河南大饥荒与〈大公报〉“血泪之笔”》,时任《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事后回忆,当时他曾向相关人员询问《大公报》被停刊的原因,证实是因为报道河南灾情。
据此,虽然不同资料的记录有出入,但当时新闻管制还是存在的,而且《大公报》被停刊也不能排除是因报道豫灾所致。
争议二
美国记者报道后 赈灾才开始?
在电影当中,有一大段情节描述美国记者白修德独自一人深入灾区,采访了大量一线情况,他辗转见到蒋介石后,在他采写的内容的推动下,蒋介石开始下令全面救灾,赈灾粮才开始运往河南。
对此,《戳破》一文指出,白修德的报道刊发之前,赈灾已经全面展开了。
记者核实
美国记者没来 赈灾就已开始
记者查证发现,根据白修德的回忆录,1942年10月,他第一次听说河南有灾情,并且在没来得及到灾区采访的情况下,他已经在《时代》周刊发表文章,描述灾区情况。
然而记者通过当时的媒体如《新华日报》等的报道发现,赈灾应该从1942年9月就已经开始了,例如当年9月30日就有报道《行政院决议救济豫灾》。
而根据河南省地方史志的描述,从1942年9月到10月间,灾民分类登记、灾情考察等工作已经展开,到1942年底,国民政府已经多次发放赈灾款。
不过,前面提到的《大公报》1943年2月2日的社论中称:“截至本报通讯员上月十七日发信时,尚未见发放赈灾款之事。”
而当时《大公报》记者是亲赴河南采访,其反映的情况也有一定可信性,可见当时至少在某些地方还有赈灾款未发放的情形存在。
由此可见,政府的赈灾工作在白修德去灾区之前就已经开始,在这一点上,影片的逻辑是错误的。
不过当时确实有可能存在白修德的文章刊发前还有赈灾款发放不到位的情况,但这不构成逻辑出错的理由。
另外记者还发现一个小漏洞,那就是白修德并非孤身一人去灾区,而是和好友《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一起前去,这与影片不符。
争议三
日军发放军粮救命?
电影临近结尾处,侵华日军的指挥官之一冈村宁次乘飞机视察灾区,并且提出要用军粮赈灾,其目的是收买人心,为其所用。对此刘震云说:“1943年,日本人开进了河南灾区,这救了我的乡亲们的命。”
但《戳破》一文指出,日军并没有主动放粮赈灾。
记者核实
无日军放粮记录
饿死乡亲的是日本人
由于影片中要求放粮的人是冈村宁次,其身份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其要求发放军粮赈灾,应该是一项政策性措施。不过,记者在其回忆录当中,并未查到相关的记录。
按照《一九四二》的原著《温故一九四二》的描述,作者刘震云主要是以他的老家延津出现灾情、饿死大量老百姓为主轴,回溯、展现整个河南省的灾情,并称日军开进河南救了乡亲的命。
然而记者查证发现,延津在1942年灾荒到来之前的1938年就已经沦陷。由此看来,饿死乡亲的也是日军。
质疑者声音
希望电影正视历史
专家说法
靠历史表达观念不可取
对于电影《一九四二》及其原著《温故一九四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黄道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纯粹是一部虚构的小说,那倒没关系。
问题在于,刘震云在那本书中以发现者自居并叙述历史。“他想表达一个观念——国民党对老百姓太坏。我不想评论这种观念,但是,他把历史当做了他表达这种观念的工具,这就很不可取了。”黄道炫说。
在黄道炫看来,当年灾民的苦痛,和天灾肆虐、生产力低下、政府腐败、日军侵略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息息相关,从中抽掉任何一点都不足以全面认识。
记者从前天起就试图通过跑娱乐口的同事与华谊公司及刘震云方面联系,但直到今天上午,没有收到来自上述两方的任何回应。
对《一九四二》发出质疑的《戳破》一文的作者是谌旭彬,他出版的作品有《中国1864-1911》 等,现任腾讯历史频道主编。
谌旭彬告诉记者,他抱着工作的心态,在首映日便观看了该电影。他对电影本身并没什么意见,但对其事实部分产生了一些看法。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史实性问题,有很多网友在微博讨论,也曾向他提问。这也促成他写这样一篇文章,给那些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