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0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开幕,2万多名来自海内外的各界精英、代表将参会,3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专程回国参会。记者发现,相比起以前“海归”回国找工作或者独自创业,现在留学人员抱团回国趋势明显,此次参会“海归”72%携带创新创业项目回国寻觅商机。
72%“海归”携项目回国
“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是有参会门槛的,要求取得海外硕士以上学位,并具有三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者,”大会组委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大会已经吸引了30多个全球知名华人留学生团体集体参会,其中包括著名的旅美科技协会、华人地理科学信息协会、美东中国留学生协会、美国美中工商会、海外华人高新技术协会、法国华人律师协会、澳门专才发展学会等。留学人员抱团回国趋势明显。
为了给留学人员提供交流与分享的机会,打造对接与合作的平台,力争促成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项目落地,今年大会扩大与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中华海外人才网合作,开设以“聚全球英才,促中华腾飞”为主题的留学人员馆。据组委会透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参会的海外留学人员体现出了数量多、层次高、多元化的特点。参会的3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源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英国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72%的人是携带创新创业项目回国的。参会人员中,博士、博士后超过100人。
“抱团”创业成功率高
“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团队,62名博士手上都有自己的项目,这次回来就是希望能够在国内设立一个医药研究院。”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赵柏松博士为此考察了国内好几个城市,寻找可能的商机。他告诉记者,现在“海归”单打独斗创业成功率很低,只能抱团相互合作才能逐渐壮大。海归博士有他们的独特性,他们由于回国的时间少,和国内的沟通接触也不够充分,所以需要懂得他们的技术、项目以及能够在思想层面沟通交流的人一起合作,赵柏松希望医学研究院能承担这样的角色,博士们只需要专心做项目,由研究院来帮他们推广拉投资,这样既保护了博士们的知识产权,又能帮他们把科研成果推上生产线,实现双赢。
“在美国工作了20多年,虽然做了很多大项目出来,但都是给别人打工,很希望能回来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哈佛大学博士曹杰带着自己的生物医药项目回国寻找商机。他同样认为对于生物医药行业,如果独自创业起码要10年才稍有成效,但是有合作伙伴注资可能5年就有起色了。
大会首次在现场开设一个海外人才项目“创智杯全球华人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宣讲与对接专区,重点推介海外留学生23个创业项目,如加拿大刘波玲的“合作建立符合FDA要求的新药研发服务外包中心”,美国高建华的“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引起了众多留创园、风投机构的兴趣,推介会后咨询的人络绎不绝。
“回国创业深圳是首选地”
“这次专门回国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留学生,最年轻的也在35岁以上,更多的是40-50岁这个年龄层,基本都是在国外站稳了脚跟,有一定的经验,像这次高层次人才回国,都不会想着再去打工,基本都是要自己创业的。主要是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北美留交会的负责人吴小姐告诉记者,近年来海归抱团回国创业趋势明显,大多都是5-8人组成一个团队,有搞科研、有管理、有营销的,互相合作,成功几率相比单打独斗高很多。她告诉记者,很多留学生表示如果回国创业,深圳将是首选,因为深圳的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和融资环境,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
“这是我第一次来深圳,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们从机场出来,大会组委会是让我们自己坐机场大巴330,车费报销;大会的宣传册子小小的,简单明了。相比起内地的警车开道专车接送,还有豪华的宣传册,我觉得深圳的作风更务实更合我们的胃口。”曹杰非常希望通过大会这个平台,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回归需要规模更大、更专业、更高端的平台,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恰好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
为了帮助留学人员更好地了解深圳,大会组委会当天下午还组织200名留学人员携带项目考察坪山新区等地区区情区貌、参考相关机构,并与各区企业家、开发区等开展广泛的人才、智力交流。(庄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