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四川盐亭:丘区土地流转促老百姓增收

2012-09-25 12:05: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盐亭县高团村当地村民在花卉园内打工。 周洪攀 摄

  中新网绵阳9月25日电 (周洪攀 马象琳)“当农民也不差,除土地租赁外,每个月还能挣到1500元的工资。”四川盐亭县两河镇的高团村村民江如长一有空余时间,就扛着锄头到花卉大棚里做工。他们当地把土地租赁给政府打造花卉基地,老百姓不但有稳定的租赁收入,而且还足不出户挣工资。而在盐亭当地,不少乡镇采取不同的土地流转模式,打造出成片的核桃、花椒、葡萄等特色产业基地,让农民也端起“金饭碗”。

  初秋的盐亭山清水秀,梓江河在两河镇境内形成一个大的回水湾,回水湾内上千亩的土地内错落有致地镶嵌着花卉大棚。走进大棚内,兰花、玫瑰、非洲菊等花卉还吐露着零星的花骨朵。花卉园内,不时有花工侍弄着这些花草。曾经的农民拥有另一个“大棚工人”的身份。

  今年62岁的村民江如长以前是一位木匠,家里的经济收入并不高。自他们村打造花卉产业园后,他也到产业园内当起了“工人”。“除去一个棚内的杂草就能挣30元钱,半天时间都用不到。”记者见到江如长时,他正在大棚内除杂草。江如长告诉记者,他们高团村是一个典型的丘区农业村,村民们一直过着“家家都搞小而全,户户都种粮和棉,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油盐”的农耕生活,传统的种植效益很低,不少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来维持家里的开支。

  “2008年底,县政府引进生物科技公司入驻我们村,我们便通过政府租赁给花卉产业园。”江如长告诉记者,子女都外出务工,他将2.4亩耕地租赁出去。村里每年保底给农民每亩600元的租金外,还反聘当地农民到产业园内打工。“年龄大了在外面找不到活,而我们当地农民在花卉园内找到了工作,每个月还有1500元不等的收入。”

  花卉产业园不但解决了土地种植难题,也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邻近的白虎村也通过这种土地流转模式,将村社流转的2500亩土地用来打造中、高档花卉,确保农民增收。“下一步,我们还将对比邻的鳌鱼村进行打造,实现沿梓江一线的花卉走廊。”两河镇党委书记任勇军告诉记者。

  在盐亭,各地针对所处的地理条件发展不同的产业,实现老百姓增收。玉龙镇的照红村以浅丘为主,当地因地制宜打造出成片的核桃产业。记者来到该村看到,道路的两侧、小山丘上都种上了核桃树。在靠近照红村敬老院的一处山坡上,村民李明树正在侍弄着地里的核桃树,在树下还套种上红薯。“以前地里只能种一些粗粮,现在发展核桃产业后,地里的经济收入成倍增加。”

  “合作社不但给我们提供种苗,还给我们进行技术指导。”李明树告诉记者,县林业局于2010年在他们当地推广核桃产业,并成立了核桃种植合作社。他家的核桃树虽然今年才刚开始挂果,但还是收了500多斤核桃。“今年每棵树最少都有十余个核桃,最多的达到一百余个。等核桃全面挂果时,核桃的收成会更好。”

  “我们村的核桃虽然才挂果,但今年还是收了30吨鲜核桃。”照红核桃合作社社长李兰告诉记者,全村家家户户都利用田间地头和山坡种上了核桃,不但进行了低效林改造,还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目前,新民蔬菜、走马岭早熟梨、八角花椒、富驿葡萄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基地5.6万亩,特色农业带的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柏梓、玉龙等地的核桃种植达17.48万亩,实现了生态增效、农民增收。

  “土地是老百姓的生存之本,我们就是要在现有的土地资源上盘活经济,保证老百姓增收。”盐亭县委书记陈朝先表示,他们在狠抓传统农业的同时,采取土地流转、低效林改造等方式,做大做强花卉、核桃、花椒、葡萄等特色产业基地,增强土地的再生能力。(完)

[作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