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解读金融"十二五"《规划》 三大亮点引人关注

2012-09-18 10:15:00 来源: 金融时报 
字号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为下阶段金融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此,专家表示,《规划》的及时出台,不仅有利于深化对未来金融改革的认识,更勾勒出货币政策的新框架。

  见习记者陈兰君子日前,由国务院审批,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阐明了国家在“十二五”时期推动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政策导向,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对完善金融体制机制、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谈及《规划》的意义,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时出台《规划》,深化了对未来金融改革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十一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既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加大了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和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进入“十二五”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难度增大,金融宏观调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为此,及时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准确把握金融业发展趋势,有效化解风险,开创金融发展和改革的新局面尤为重要。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规划》体现出三大亮点。第一个亮点就是强调了金融改革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张燕生认为,“金融改革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关键环节和领域,对中国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有重大支撑作用”。张燕生表示,实体经济在稳定发展同时也为金融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防范风险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增长趋缓,“空心化”现象引人关注。中国企业联合会日前发布的《2012中国500强发展报告》中显示,272家制造业企业的营收总和占比42.7%,但利润却仅占25.04%,创下近5年来制造业利润占比最大降幅,实体经济“空心化”再次引起多方关注,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规划》强调了实体经济正在出现的变化可能对金融改革发展的影响,如要素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对中小企业和农业的金融服务薄弱等,指出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是金融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张燕生认为,《规划》将有助于金融植根于实体经济,有助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个亮点就是勾勒出了未来货币政策新框架的轮廓。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本报记者分析,此次《规划》将经济发展最终目标“从物价稳定与增长并重转为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价格稳定”,突出了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目标,并提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通胀预期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在继续关注货币供应量、新增贷款等传统中间目标的同时,发挥社会融资规模在货币政策制定中的参考作用。

  这其中包括三层涵义,鲁政委分析,一是最终目标的变化。目前的目标侧重于增长同物价两者间的平衡。

  而这次最终目标的界定,从短期来看,未来物价稳定的重要性要比增长更重要;长期来看,要借助价格的稳定来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更广泛的价格不仅是CPI,也不能仅通过CPI的稳定来证明经济的稳定;不仅要看商品和服务价格,还要关注资产价格。二是中介目标的变化,从贷款和M2转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关注。三是政策工具的变化,“由数量工具为主转为价格工具为主”以及要建立公开市场引导货币市场的能力。

  第三个亮点是描绘了未来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鲁政委说,《规划》明确地提出了支持银行综合化经营和基于市场化导向的创新。此外,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通过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价格来完成;明确了资本项目开放路径;在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信贷等方面,《规划》都给出了明晰的说明。记者陈兰君子

[作者:孟欣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