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秋季学期起,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简称“课改”)正式实施,不仅采用全新的教材,还推行新的教育理念,实行学分制,必修课与选修课并进,培养高中生综合素质等。昨日,中小学正式开学,也意味着广西高中新课改进入了“实战”阶段,所有高一新生,均成为这场改革的参与者。
课改到底怎么改?课改后的课堂和以往有何不同?昨日上午,记者在南宁三中旁听一节由该校李杰老师主讲的历史课。这堂生动、有趣的课,让记者深深感到,历史,原来也可以那么有魅力。
课堂
学生说“这样上课不无聊”
上午8时50分,李杰迈入南宁三中高一17班的教室,这是他第一次上这个班的历史课,他会如何介绍自己?走上讲台的李杰打开了课件,《认识我们的历史课程》大标题被投映在了白板上。而李杰首先谈的,竟是自己的姓氏: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正是道家学派,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到了唐朝,李姓得以壮大,这反映出了古代宗法制的特点。
李杰进而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历史”,什么是历史?台下有的学生答:“就是过去发生的事。” 李杰说道:“2012年8月27日上午,你们上了一堂历史课,有学生可能说对老师上的课‘没感觉’,有的学生可能说‘有道理’。100年后,这些评价是不是历史呢?”学生们摇摇头表示:“不是!”此时白板上显示了这么几段话,“历史是真实客观的,也是扑朔迷离的;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对话;历史学家是真理的探索者。”
和学生探讨历史的作用
历史有什么用?是不是就是背点历史知识就行了?李杰老师的看法是“NO”!
身边处处是历史,这是李杰想和学生交流的一大观点。今年是南宁三中成立115周年,“早上开学典礼的时候,校长提到的三中校训‘敦品力学’是谁提出来的?”面对老师的提问,17班的新生们都摇头。“是桂系将领白崇禧提出来的。”李杰此时才揭晓答案。他进一步引导学生:“南宁夜市中最有名的是哪条路?中山路,对,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谁呢?”“扬美古镇为何在明清时期发达,后来渐渐衰落了呢?”
历史课结合了大量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李杰告诉学生们,学历史,不仅仅是学一些知识点,而是从中锻炼自己的思考、质疑、反省乃至包容、理解、欣赏等能力,让自己有智慧地参加社会生活,能运用历史知识去选择和判断事物。
鼓励学生对历史有个性化理解
李杰向学生们介绍,高中新课改后历史体系有重大变化,新教材按专题分类讲课,其中必修1主要讲政治,必修2主要讲经济,必修3主要讲文化思想。在课改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目标培养上,最重要的是会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上初中时,学生学历史多以背书和抄笔记为主;上了高中,则要学会适应课改后专题学习的模式。比如学生要学会解读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解读制度,解读历史运动的规律等,也要会解读历史的概念。“古代的县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呢?县令既是县里最大的官,又判案,又会抓人,还负责收税,所以县令=县长+法院院长+公安局长+税务局长。”李杰说。
李杰甚至不反对学生们对历史戏说,在他看来,在高中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让严谨的历史有更生动活泼、有趣的个性化理解,包括利用戏说来学习历史知识。比如这段中国通史戏说里就包含了许多历史知识:盘古说:我开;女娲说:我补;共工说:我撞;神农说:我尝;精卫说:我填;夸父说:我追……
学生觉得这样上课很灵活
一节课下来,李杰大致让学生认识了学习历史的价值、介绍了新课改下的历史学习方法等。学生们有何体会呢?记者采访了部分17班的学生,他们均表示对这样的上课方式持欢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