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别人不愿意卖给你的东西,现在不得不卖给你;原来卖给你很贵的东西,现在因为金融危机使得它的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不得不便宜地卖给你。”8月1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隆国强在第四届中国企业海外拓展峰会上表示,发达经济体面临金融危机冲击,很多企业出现困难的时候,中国企业盈利状况良好,国家外汇储备很丰裕,对外投资并购面临历史性机遇。
我国对外投资近几年快速发展,从2003年的不到3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88亿美元,7年间增长了24倍。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在此次论坛上表示,尽管2011年中国对外投资首次出现下降,但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已是大势所趋,而中国企业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在规模、质量和结构上都有很大改进空间。“对外投资总额的75%仍然集中流向香港、开曼群岛和维尔京群岛这三个地区,这种比较畸形的分布结构在世界各主要投资大国中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可持续扩张和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
周文重认为值得中国企业重视的一种务实性做法是,在走出国门进行直接投资之前,认真寻找、选择当地或第三方投资合作伙伴。“特别是对于国企而言,合资形式往往是比独资形式更易于收效的捷径。”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起涛则建议,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最好能够带上中国标准。“输出标准就是输出中国文化,可以带动相关产品走出国门。最早都是欧美标准,受制于人,通过这些年发展我们超过20%的业务量都是采用中国标准,最大的好处就是整体地带动了一个产业链走向国际。”
曾参与诸多海外并购交易的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很多拥有优质品牌、资源或技术的境外企业和资产的估值显著降低,的确给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和海外扩张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她举例说,她经手的一家公司原来估价上亿欧元,去年已经缩水到4500万欧元,临近破产,而类似的例子很多。
金杜的另一位合伙人李孝如律师对本报记者说,由于中外文化、法律环境、经营理念的差异,中国企业在跨境并购中往往比境内并购面临更复杂的问题和更严峻的挑战。“要么企业自身拥有一支具有相当大授权的精英团队,要么有专业的中介机构助力,如果二者都不具备,只是端着钱去买公司,很难收购成功。”
“海外并购失败率还是比较高的,只有一小半走向交割,有的在尽职调查后发现风险太大,选择放弃也许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在徐萍看来,一场海外收购的成功,交割只是第一步,最终的评判标准是能否与国内的企业进行整合并产生协同效应,乃至投资人获利退出。
7月底交割并在两周前刚完成重组的潍柴集团收购意大利法拉帝集团项目,就由徐萍牵头并作为主要承办律师。“潍柴收购全球最大的豪华游艇制造商法拉帝,是看中未来5到10年游艇行业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收购之后,法拉帝旗下的顶尖奢侈品牌仍将在意大利生产,毕竟Made in Italy的价值远远超过Made in China的价值。”
徐萍还告诉记者,近来有不少服装企业咨询收购欧洲服装品牌事宜,他们往往打算收购某个已经不用的时装品牌,在中国包装一下推向市场。“重要的是,必须先搞明白买来后怎么办,要有一个长远计划,再关注市场机会。”
徐萍预计,目前,在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方面,能源类企业走在前面,下一轮制造业可能会走到前排。“以往中国制造业大多靠低价赢得市场,现在正在往价值链高端发展,在研发、品牌、渠道等方面都需要全球化配置资源。究竟是自己做还是走捷径收购,收购之后如何整合,都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仔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