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中国IT业:第四“极”是如何炼成的?

2012-07-24 10:27:00 来源: 成都日报 
字号  

  2011年,四川全省平板电脑产量2043万台,居全国第一;全球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四川生产;四川全省彩色电视机年产1116万台、集成电路产量27亿块……

  2012年,这些数据还在不断被刷新。据工信部发布的2012年1-5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各省区市数据显示,四川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加50.3%,雄踞中西部第一。

  戴尔大中华区总裁杨超曾说:“成都可能成为戴尔全球重要基地。”如今,在中国IT业版图上,四川IT业总体规模已经稳居中西部第一,紧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IT极。

  中国IT第四极,这个称号实至名归。我们不禁探寻——

  高瞻远瞩

  探析四川IT何以造“极”

  四川省委、省政府对IT产业发展可谓高瞻远瞩,早在10年前,就让四川IT业赢在了起跑线。

  早在世纪交替之际,为解决以全省生产电子元器件缺乏全产业链,产业发展陷入泥潭的困境,四川省委、省政府就决定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其列为六大支柱产业之首和实现对外开放、跨越式发展的产业,作为发展四川经济的“一号工程”。

  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一代信息技术被确立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被重点推进。

  政策一出台,四川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大举承接IT产业转移。四川冲刺IT第四极的号角正式吹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次信息产业的转移,特别成立了四川省重大引进项目办公室等相关组织机构和领导小组。”四川省信息化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建疆告诉记者,专项机构将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并配套各项政策给予最大支持。

  在李建疆看来,集中和调动全省力量,大力推动IT产业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充满前瞻性的决断。

  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各职能部门积极响应,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截至2010年底,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超过50家生产性IT企业入驻成都高新区,11家全球软件20强、5家外包企业20强也相继落户蓉城。仁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明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四川给IT产业提供了非常充分的资源和优秀的人才,我们希望在未来十年将公司生产和研发基地都转移到四川。”

  摩托罗拉、爱立信、微软、联想、华为、富士通等中外电子信息产业巨头的到来为四川IT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四川经济带来了长足的进步。2011年,130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区完成710亿元GDP,220亿元财政总收入。同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417亿元,而2007年这一数据不足千亿。

  十年,高瞻远瞩,步步为营。四川省委、省政府充满战略性的发展眼光让四川在这场IT产业承接赛中赢在了起跑线上,为四川IT业登峰造“极”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珠联璧合

  破解第四极崛起的“成都之道”

  作为IT产业中最年轻的一极,四川有着非常清晰的战略布局思路。

  以核心成都市为例,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成都位于产业链的中心位置,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成都吸取了此前三个IT产业极的教训,坚持在增加总量的同时保证发展质量,瞄准高端项目,低端项目基本不引进。而低端相关配套项目则承接给周边县市。

  这一举措让成都很好地规避了此前的三个IT产业集群的通病——行业选择标准较低、门槛限制不高而导致土地等资源未得到最优化。

  珠联璧合的战略眼光不仅体现在此。早在3年前,四川省政府就出台了《2009-2011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清晰地对川内各城市IT产业进行了精准定位并根据其特点,制定了长远发展思路。

  规划显示,拥有长虹、九州等传统IT企业的绵阳,将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数字视听产品生产聚集地和重要的军工电子生产基地;已在全球半导体器件和芯片生产占有一席之地的乐山,则继续充实硅材料及光电器件、新一代电子元器件、电子新材料、物联网等四大行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并积极引进配套项目落户;位于成渝经济区域中心的遂宁和内江,则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成为西部重要的微电子生产基地。

  各有侧重,联合发展,配合成了关键词。

  2010年初,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成都、绵阳、德阳、乐山、雅安、遂宁、资阳、眉山八市共同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一份文件开启的是整体的联动配合。

  根据规划,培育新型平板显示器产业发展是一大要务。规划要求以绵阳和成都为重点区域,加强上下游及配套支撑产业互补联动,促进平板显示产业聚集发展,大力发展等离子显示器(PDP)等。投产3年的长虹PDP项目已经成功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省PDP产量居全国之冠。与绵阳相距120公里的成都也根据规划大力发展平板电脑产业,这也才有了ipad电脑“成都造”的说法。

  在与成都相互配合、默契合作的同时,绵阳也做好了大举承接产业转移、与成都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准备。2011年8月,专业电子产品OEM配套园——华正电子工业园土地正式划线。这个为承接世界500强企业艾默生、华为、华赛等电子产品制造业务向绵阳转移而建设的产业园,未来将形成一个以电子信息产品OEM为主体,连接上下游配套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在“十一五”之前IT产业还是一张白纸的内江也在积极寻求协同配合发展的机会。去年8月,主要从事笔电产品内部连接线的台湾桦晟电子落户内江,主要为位于成渝两地的仁宝、纬创做配套生产。内江市经信委主任葛强借此提出“配套成渝”的发展思路。他说:“在‘配套成渝’中寻求发展机遇,内江电子信息产业同样可以做强做大,同样可成为推动内江发展的支柱产业。”

  “配套成渝”很快收到了成效。2011年,以全球最大的笔记本外壳生产商台湾巨腾国际为首的20多家国内外知名IT配套生产制造企业相继在内江建厂,为入驻蓉城的多家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提供配套服务,实现了联动发展。

  全川各地都在着手紧抓电子信息产业,成都、绵阳、乐山、遂宁、内江五大城市强强联手,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集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数字视听、光电显示、电脑制造、网络通讯等为一体的高端IT产业发展新圈。实现了从2007年到2011年,全川IT产品出口额5年增长7.3倍的神话。

  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成都市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说:“这将开启全球个人电脑制造和物流行业十多年来最大的变化,甚至颠覆了全球笔记本电脑生产发展格局。”

  作为中国IT产业第四极,四川正在强势崛起。

  机遇与挑战

  第四极急需捏成一个“拳头”

  传统的“IT三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在进入千禧年后都在IT产业发展上面临诸多困境。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IT三极”所在地由于经济增长,当地职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使其逐渐丧失了劳动力的廉价优势。同时,核心地域已悉数被开发,土地资源匮乏也使当地不得不做出产业调整。

  此外,污染也成为“IT三极”面临的重大难题。2010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自然之友等34家民间环保组织共同发布的《ZOIO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显示,珠三角地区由于长期受重金属污染的状况没有得到缓解,其IT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

  相较之下,逐步合理开发的天府新区则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IT产业为重心的天府新区在政策、土地、人才等方面形成了配套效应,政策支持力度大、土地资源丰富、高校IT人才聚集等多方面的优势让成都脱颖而出,抢占了机遇。

  然而,IT业要想长足发展,仅有现在的优势是不够的。

  在当今IT界,技术与应用的互动,云端与云层的并举,正在改写IT产业的规则。这也成为四川IT业未来发展中必然面临的挑战。

  据悉,世界信息产业强国已把云计算作为未来战略产业的重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先后提出“云计划”以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2011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1600亿美元,12%的全球软件市场将转向云计算。

  在这一“争夺战”中,成都丝毫没有懈怠。早在2011年7月,政府就正式出台《成都云计算应用与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预计到2015年,成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3000亿元,届时成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和终端产品制造基地。

  同时,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后,业内人士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主要突出加强新兴通讯业务创新等三大重点,这将催生更多内需,预计信息技术行业景气度将持续。

  四川,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承接产业转移,迎接各大IT行业巨头入蜀只是一小步。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面对云计算发展的挑战,实现IT业第四极的跨越式发展,成为IT产业第四极版图上各地市委市政府应思考的问题。

  中国IT产业第四极的形成,对于四川,只是一个起点。实习生 袁贻辰 刘芳君

[作者:姜莹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