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保险资产管理:绑缚不如放飞 政策松绑比拼实力

2012-07-11 15:32:00 来源: 金融时报 
字号  

  继5月份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之后,目前旨在全面深化保险资金投资市场化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正在酝酿之中。未来这些新政的发布实施,将为提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创造更多机会,促进资产管理行业共同发展,同时,也将全面拉开保险、基金、银行、信托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激战的帷幕。

  据悉,包括资产配置办法、委托投资办法、债券投资办法、股权及不动产投资调整通知、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投资政策、境外投资细则、融资融券办法、衍生产品办法、创新产品办法、托管办法等13项新规正在业内征求意见,有望陆续推出。此轮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处于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是国家在政策层面促进非银行金融业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以更好地实现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此外,保险业资产收益不高、资产管理业务竞争加剧等现实压力,也迫使保险业需要在顶层设计下放开手脚、谋求发展。

  尽管保险资产管理业在国内的成长年龄不到“10岁”,但是,“与其紧紧绑缚,不如放手腾飞”的决心,在保险监管层面已经下定。

  据了解,继光大永明资产管理公司今年4月开业、合众资产管理公司上月揭幕之后,6月底,保监会又接连批准了3家中小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筹建的申请,即中英益利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民生通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不仅如此,中意人寿、天安财险等多家保险资管筹备团队也正在排队候场。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保监会在2011年之前维持多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9+1”格局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地开放“进场”准入,由此也拉开了中小保险公司开设资产管理公司的大幕。

  “放松管制,打开市场”反映了这两年保险监管思路的变化,其背后是一系列强有力的保险投资政策的支撑。

  今年4月,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温州调研时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5月,保监会专门下发《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6月,监管层再度释放出拟定“13条”新政的信号,表示将从资产配置办法、委托投资办法、开放投资管理市场、债券投资办法、股权及不动产投资调整、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投资政策、境外投资细则、融资融券办法、衍生产品办法、创新产品办法等多个方面调整和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的制度体系。

  政策松绑

  “新模式、新路径”是监管层向保险资产管理市场发出创新改革的积极信号,其意义已远超市场预期。受一系列投资新政的强力推动,降低经营年限、资金规模等门槛的保险资产管理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之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门槛高、审批难是业内的普遍共识。2011年4月,保监会对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年限门槛进行了调整,由“经营保险业务8年以上”调整为“经营保险业务5年以上”。此举不仅让一批中型保险公司看到了曙光,安邦、生命、合众、光大永明四家中型资产管理公司也相继获得了“进场”资格。

  今年以来,在整个金融行业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搭乘新政“13条”快车,保险公司拓宽投资业务范围的诉求进一步得到满足。除降低经营年限门槛外,监管层对相关资金规模的要求也做了调整。据悉,新获批筹建的中英益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民生通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三家,注册资本均为1亿元人民币,与之前的最高10亿元人民币,有了不小的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保险资管的组建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逐步脱离了过去由母公司或者相关股东出资的现象,开始引进多样化股东模式。

  6月26日,中英人寿作为主发起者,联合信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上海凯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筹建中英益利资产管理公司获批,成为第一家由合资公司作为主发起人的资产管理公司。

  中英人寿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强强联手打造的中英益利资产管理公司,将坚定地以市场化运营为目标,在管理模式方面,将参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银行及私募股权管理机构的先进经验,设置符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特点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不断提升投资能力;在人才队伍方面,将依托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采用市场化招聘方式,以业务平台、发展空间和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引入优质专业人才,确保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发展更为坚实、稳健。”

  转型之道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我国保险资产总额首次突破6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达5.55万亿元。

  但在过去,如此巨大的资金运用权力,八成以上掌握在10家险企的资产管理公司手中,即国寿、人保、平安、太平洋、中再、新华、泰康、华泰、太平等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友邦资产管理中心,也即是业内俗称的“9+1”格局。而中小保险公司设立资管公司,由于受资金规模、经营年限等规定限制一直被挡在市场“门外”。

  中小保险公司开设资产管理公司的获批,标志着保险业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市场,真正实现了保险与银行、证券、信托的市场化对接。有专家分析指出,“保险资金主要集中于2006年前后成立的9家资产管理公司,其投资能力和资产规模尚未能做到多元化。保监会的开闸放行,也反映出监管层已意识到保险资金投资运营对于缓解保险公司承保压力、提高偿付能力的重要性。”

  值得关注的是,按照新政“13条”的设想,今后保险资管公司还将由专门管理保险资金的金融机构转型为综合管理多种资产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不动产和股权投资、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无担保债券、境外投资、衍生品等投资渠道将向保险资金全面开放,保监会力图拓宽保险资产管理范围的意图明显。

  “未来保险资金一方面会购买银行信托理财产品、委托基金券商入市,引入外部金融资源拓展保险投资版图;另一方面将受理养老金等委托资产、开展公募资产管理业务、发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拓展保险资管产品线。在这一蓝图中,保险资管将实现业务的全面开放和转型,保险公司利润将实现多元化,银行、券商、基金、信托等机构也将从中受益。”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如是说。

  比拼实力

  一系列新政“组合拳”的推出,不仅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也打破了原先银、证、信、保之间“各自为政”的藩篱,搭建了一个新的竞争平台。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的保险资产管理“不是渠道不足,也不是政策不足,核心问题是能力不足”,未来在与可比金融产品竞争中,保险投资收益水平将成为行业竞争力的焦点。当越来越多的险企资管进入市场,与银行、券商、基金等进行竞争,中小保险资管公司的竞争力堪忧。

  对于这一疑问,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告诉记者:“在成立初期,中小保险资管公司并没有多大的竞争压力,因为管理的资金主要是公司自己的资产。但从长远来看,中小保险资管公司要发展壮大的话,必须要有自己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实际上,在中小保险资管公司进场前,大多数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也多以集团内部资金运用为主,并未形成市场化的发展战略和竞争优势。

  新政“13条”明确指出,保险资金除了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外,还可受托管理养老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企业委托的资金,并且经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可以开展公募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须定期评估投资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投资业绩等,跟踪监测各委托投资资产账户的风险状况,定期出具分析报告;并根据投资管理人过往投资业绩、风险属性及管理经验等指标,动态实行业务授信管理或者比例管理等。

  “如此政策的推出,无疑会对保险系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发展、盈利能力、风控水平、人才储备提出挑战。而中小规模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由于人员流动较快,在此方面应该尤为关注。”保险专家如是说。

[作者:曹文萱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