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两位老工程师难忘经历:两赴西沙救助遇难渔民

2012-07-11 13:37:00 来源: 海南日报 
字号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老工程师王鹏(左)、王茀良。 本报记者 范南虹 摄

  就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塑造的那位坚强、执着的老渔夫桑地亚哥,一生都对大海有着深深的痴迷和眷恋。王鹏、王茀良,两位省水产研究所的老工程师,曾多次到南海救助遇险渔民,考察渔业资源,他们与南海深深结缘,故事传奇且丰富,南海的涛声也奔腾在他们的血液里。

  7月3日上午,记者采访了两位老人,王茀良到过南沙调查,王鹏却没有。82岁的王鹏个子高大、腰背挺直、肩膀宽厚、耳聪目明,他难过地向记者叹息:“没有到过祖国的南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1972年春节:大台风席卷南海

  在两位老人的心里,南海是上天赐予人类的财富。这里沙白水清,海阔鱼肥,是海南先民用智慧和生命开发出来的海上牧场。

  “有多少先民葬身鱼腹啊!我们是亲身见证过这种用生命开拓海疆的悲壮与惨烈。”两位老人,在过去的岁月,曾经奉命到西沙救助因台风遇险的渔民。

  1972年2月,一场大台风突袭南海,在永兴岛附近避风的渔船被打翻打沉,50多位渔民失踪。当时,刚刚从海口高级农业学校调到水产研究所的王鹏,第一次和时任海南行政区水产局局长刘漠昆一道,从海军榆林基地出发,乘护卫舰前往西沙群岛,并沿途搜救失踪渔民。

  历尽颠簸,王鹏登上了永兴岛,眼前的情景让他心碎不已,房屋被掀翻,渔船被打沉,幸存的渔民挤住在西沙卫生院里,没有衣服、没有粮食。

  “台风来得太早,正值春节,当时气象预报条件又很落后,所以,渔民大多没有防台准备,损失惨重。更有不少渔民永远葬身大海。”回忆当年的救助,王鹏心情仍然沉重。

  王鹏和刘漠昆登岛之后,立即安抚渔民,并组织渔民重建家园,搭建房屋,抢修一些损伤不大的船只,直到渔民情绪稳定,恢复正常的生产作业后,才启程离开西沙永兴岛返航。

  1975年1月:罕见台风突袭西沙

  王茀良是王鹏的学生,解放前,他在海口高级农业学校水产科就读。

  1975年1月,一场百年罕见的大台风突袭西沙,王茀良参加了救灾工作。

  “那场台风太大了。渔船打翻打沉几十艘,很多渔民遇难死亡。当时那一海区捕捞上来的鲨鱼,解剖后发现,鲨鱼肚里有死难渔民的残骸,很悲惨。”王茀良记得,那场大台风和1972年的台风一样,来得特别早,正赶上要过春节。

  记者查阅西南中沙群岛工委、办事处提供的资料,记录了1975年1月27日,海南气象台预报当年第一号台风:在南海的热带低气压已经形成台风,风力十级,预计28日在越南登陆,对本地区没有太大影响。

  据了解,1975年1月中旬,一艘装载锌锭、铅锭货物的大船,因偏航而在浪花礁触礁,船主被迫将所载货物弃入大海逃生。西南中沙群岛的渔民闻讯后,都前往浪花礁打捞锌锭和铅锭,因为长期在海上与风浪搏斗,他们没将热带低压的预报放在心上。

  不幸的是,到1月28日以后,风力越来越大,至少到了12级以上,并且从东北风转为西南风。结果满载重物的渔船无法驶入浪花礁内避风,只好砍断锚缆各自逃生。

  “那一年的台风真是百年难遇,台风刚袭击过西沙,在南海绕了一圈,再转身第二次袭击西沙。一些渔民好不容易刚从风浪中逃生,又陷入一个大风大浪。”王茀良告诉记者,那一年春节,还差两天就是除夕,他接到通知,马上赶往永兴岛,救助遇难渔民。

  但是,风浪太大,王茀良也没有办法出海。他从陵水赶往西沙,被迫在三亚大东海等了7天7夜,直到“红旗”号运输船要运建材上岛。王茀良搭乘该船前往西沙,沿途遇到部分船舶失去动力,仍顽强在海上漂泊的渔民。

  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编辑《海洋的叙说》一书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当70多位遇难渔民看到红旗号运输船,相互拥抱连声高呼。

  前往救助的王茀良也忍不住激动地落下泪来。到达西沙后,他在永兴岛临时搭个草寮住了下来,并筹借来米、油、食物、衣服给渔民,组织渔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3个月后,他才离开西沙回到海口。

  三沙市:渔民的福祉

  “现在好了,渔船的装备先进了,有GPS定位仪、有对讲机、有彩色探鱼仪、有无线电台,现在还安装了北斗星,海上作业安全越来越有保障了。”谈到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沙市,两位老人激动不已。

  “好事,大好事。西南中沙是我们渔民用生命开拓出来的海疆,我们就应该加强这一海域的管理、保护和利用。”两位老人说,三沙市是一级政府,级别和职能都比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更高更完善,能更好地为渔民服务,更好地保护我国渔民在南海生产作业。他们说,三沙市将是我国渔民新的福祉。

  王鹏还告诉记者,当他在网上看到这一消息时,82岁的老人按捺不住激动,立即在网上发表评论,还第一时间在亲朋好友间传递这一喜讯。(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符致德)

[作者:张尚初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