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
已有少数高校
因生源不足关门
果真如此?昨日,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给出了明确答案:这不是危言耸听。
“已经有学校因为找不到学生关门了,但是没有引起大家重视。”熊丙奇介绍,全国2600多所高校,不少高校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了生源减少的压力。即便是那几所国内顶尖高校,也面临着最优秀学生被国外名校分流的压力。对于那些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院校来说,形势则更为严峻,不少已经开始出现招不够学生的尴尬局面。
对于生源减少的原因,熊丙奇分析,一方面是学生人数的减少——有专家测算,2010年~2020年是中国学龄人口加速下降的时期,其间,学龄人口总规模的年均降幅将达到860万人,平均每年将保持3.23%的下降速度。
此外,还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这几年国内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接近30万人,其中不少是高中毕业生。有数据表明,2012年,这一群体将超43万人。其二,由于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部分学生认为现在上大学回报率太低,三本或者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质量也不高,所以就选择放弃参加高考。其三,还有一些考生,即便被一些高校录取,但最后选择了放弃报到。这就是熊丙奇总结的高考中的“三放弃”现象: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
[建言]
教育主管部门
应下放办学自主权
“高校唯有找准学校的办学定位,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己任,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占得先机。怎样将学校办出特色,改变当下的‘千校一面’的现状,恐怕是各高校所要思考的问题。”苗振青说。
“生源不足的高校如果不及时改革,就只能等死。”熊丙奇则话锋犀利。
事实上,一些高校已经着手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据了解,去年8月,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宣布,在全国率先实行注册入学,省内专二批次的26所高职院校不设统一省控线,由校方自行设定录取要求,一档多投,学生、学校实行双向选择。但最终,仍有大批高职高专院校无法按计划完成当年的招生。有人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及质量很难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很多学生选择复读或是直接去打工。
“温总理说过,‘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只有有了办学自主权,大学才能真正将改革落到实处,应对生源萎缩的难题。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连专业设置都要经过教育部审批,他们怎么可能办出特色?”熊丙奇表示,当下,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限制太多,改革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