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我们有常老师这样的人”
“你家在哪里,我家邙山头。”这段原本是电视剧《常香玉》主题曲的豫剧戏歌,现在已成为香玉小学的校歌。踏歌声里,我们来到香玉故居河洛镇南河渡村。这处典型的豫西邙岭窑洞院,在如今的巩义农村依然可见:三孔窑洞依山而建,显然是后来挂上的标牌解释房屋当年的用途:堂窑、厢窑、厨窑。
常香玉出生的地方,是院落北侧东边的一孔厢窑,屋内陈列着她的的生平资料,大多是演出剧照、图片等,年久加上洞内潮湿,许多图片已经发黄,屋内水缸案板、桌椅板凳极其简陋的生活用具,更是这个家庭简朴生活的写照。
“她打小出去学戏,伊洛河那时没有桥,就从这条道走到码头乘渡船。”
“香玉十几岁就唱红了,可从没有现在明星那样的铺摆,哪次回家都是步行进村,婶子大爷叫的心暖。”
“常老师一生节俭,可是每当国家有事的时候她都站在前面,捐物捐钱。”
走在香玉故里,乡亲们如数家珍,一次次回忆起大师的生平:
抗日战争时期,她举办义演,在宝鸡、西安广设粥棚,赈济因黄河泛滥流落陕西的难民;解放后的抗美援朝时期,她带领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为志愿军慰问演出。看到艰苦卓绝的战场实况,回到家中就与丈夫商量:“咱们为国家办件事儿吧,我想捐献一架飞机。”夫妻俩把存留的金子送到银行兑现,汽车也卖了,可还是差很多。于是,丈夫编剧,香玉主演,一出爱国主义题材的《花木兰》唱响大江南北,香玉塑造的巾帼女英雄且美且刚,感动国人,15亿元人民币(旧币)在掌声中筹得,一架名为“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战斗机直上蓝天。如今这架飞机仍被停放在北京航空博物馆展出;在广西前线、北京亚运、香港回归的义演舞台上,她的演唱响遏行云;在唐山抗震、西部工程、抗击非典的捐款队伍里,她的身影依然熟悉;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艺术奖”,奖励豫剧艺术优秀人才,如今已评选9届,获奖人员130多人,遍及全国。
义举频频的她能有多少钱?从2001年起,她的工资刚调到每月2200元,她住的房子是儿女们凑钱买的。逝世前她的床单上拼补有十多个补丁。
常香玉生前曾说:“艺术是生命,气节最重要,民众为父母,奉献是责任。”剧作家苏叔阳在香玉大师故去时说:如今,物质生活的丰富,却造成了一些人的拜金主义倾向,一些人淡漠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我们的文艺作品,缺乏深刻的哲思,缺少了震撼人们灵魂的壮阔的激情和想像力,缺少高瞻远瞩的科学正确的历史观。我们学习常香玉,应该像她一样做一个爱国、爱民族、始终为人民歌唱的歌者,高扬起生命的大旗,做一个时代的艺术家。
在香玉小学,校长告诉我们的一个细节,可以印证当今人心所向——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前去登封市连天公墓拜谒常香玉大师,每到这个时候,同学们就会争相报名,甚至有家长求情“走后门”,希望能让孩子参加:“我们就想让孩子记住,我们有常老师这样品行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