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至今在恩惠着我们”
这是一段高10余米,长80余米向水中突起的石坝。坝底,当年筑堤留下的木桩清晰可见,坝内,黄河之水一泻东流,与远处洛水交汇,清浊分明。
“没有香玉坝,我们神南、神北好几个村庄早被河水淹没了。”
60多岁的张丙全是当地村民,多年担当香玉坝的义务护堤员。他说,香玉坝虽然有60多年的历史,但经过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多次修建加固,目前仍发挥着抵御伊洛河洪水的作用。问起修堤历史,老人了如指掌——
1941年,几位老乡在河南洛阳找到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常香玉,告诉她说村边的河流近几年连连发大水,冲得北边山上土块碎石大片往下滑落,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希望能凑些钱修坝护村。刚满19岁的常香玉立刻答应说:“家乡父老这样看得起我,再难的事儿我也不能推辞。可我只是个唱戏的,只有多演几场戏,算是为家乡垒坝添点石头添点沙吧。”
当年已经在洛阳一带走红的香玉和父亲商量后,迅速安排剧目,夜以继日加班演唱募资,演出所得买了400多袋面粉运回家乡,乡亲们以面粉为工钱,修筑了这条石坝。
实际上,比起今天的许多水利工程,“香玉坝”的规模并不出奇,甚至略显“寒酸”,然而60多年过去,远近村民依然难忘,历久弥新。“她至今在恩惠着我们。”张丙全说。
和“香玉坝”一样至今恩惠故里,镌刻人们心中的还有不远处的“香玉小学”。
位于伊洛河畔,绿树环抱的河洛镇香玉小学,前身叫寺湾小学,是常香玉的母校。香玉从1961年开始就源源不断向该小学捐资助学,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嘱咐家人把自己的剩余积蓄捐献给家乡教育事业。香玉逝世后,当地政府和群众把寺湾小学更名为香玉小学。现在学校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7900平方米,各种教学设备齐全,还有标准的跑道和操场。学校里还增设了多媒体、双语、豫剧等特色教育,学校的五二班还被教育部命名为“香玉班”。
适逢孩子们的节日即将到来,校园里正在举办“迎六一文艺演出”,我们听到了舞台上这样的诗句朗诵:“牢记戏比天大的誓言,爱国爱民,常奶奶是我们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