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戈海:奶比水贱的困局如何破解?

2012-04-09 10:10:00 来源: 大河网
字号  

  戈海

  记者近日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采访发现,由于大型乳品企业垄断区域鲜奶收购,这一地区生鲜奶收购价持续在低位徘徊,导致很多奶户入不敷出,被迫“砍牛”(杀牛或卖牛)。有关专家认为,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奶业急需打破少数大企业地域垄断发展模式,尽快实现转型升级。(4月8日《中国青年报》)

  奶农面临奶比水贱的困局,如果根据供需的市场关系来讲,本不该出现这样的情形,因为奶的产量再多,也不可能比自然界存在的水少,即便这种水经过工厂的再加工,内在价值也不应超过奶。根据报道,我们不难了解,归根结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垄断,在双鸭山地区,唯一能够收奶的大型乳品企业只有完达山股份有限公司。正所谓“客大欺店”,在奶农同奶企双向交互的过程中,奶农为把奶卖出去就不得不放低姿态,奶企不断压低价格,最终导致奶农入不敷出。

  事实上,不仅在原奶生产上,稻米、蔬菜、大豆等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与买卖,处于产业链初级阶段的农民,都或多或少面临这样的困局。农民与收购企业签订了收购合同,却无法保证奶农与企业之间的形成对等博弈,双方的力量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应该承认,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契约精神的社会,商业规则总是充满无尽的弹性,这个弹性首先表现在大企业、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控制。收购初级农产品,他们“客大欺店”,对奶农的利益不管不顾;销售加工过的产品,他们又“店大欺客”,对消费者的利益视之不见。

[作者:  编辑:刘丽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