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拖延症蔓延都市 可伴生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

2012-04-09 08:53:00 来源: 南方日报 
字号  

  3

  拖延为何让人难以自拔

  专家认为,拖拉是防备行为的一种过敏形式,是为了暂时缓解深层次的内心恐惧,包括害怕失败、害怕有缺憾以及害怕无法实现的预期

  似乎只是在这几年,“拖延症”才被屡屡提及并迅速蔓延。现代社会更容易让人得“拖延症”吗?答案是肯定的。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员皮埃斯·斯蒂尔认为,随着科技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像一架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人们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契约、承诺与期限要求,这就给拖延现象的产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

  而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拖延症越来越“草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与同事莱诺拉·袁合写的《拖延心理学》提出:“技术进步可以让我们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24小时,但它也会引诱我们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地拖延着时间!网络越来越成了人们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祸首。”

  回想一下,大部分自己拖延的时候,是不是趴在网上无所事事?在做了一会儿工作之后(往往很短暂),或者在工作开始之前,总是冒出“先刷一下微博”“先收收邮件”这样的念头,或者就是随意点击浏览一篇文章……就这样消磨了难以估计的时间。

  拖延往往意味着“分心去做别的事情”,而互联网上则充满了触手可及的让你分心的“诱惑”,成为了造成拖延的利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詹妮弗·拉沃伊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发现,50.7%的受访者承认他们有长期的“网络拖延”现象,这些人在网络活动中,有47%的时间用在磨磨蹭蹭上。

  “高地清风”则用蚂蚁来形容拖延者的行为。专业为生物学的他想象,如果能够记录蚂蚁的行走轨迹,那么,不拖延的蚂蚁就留下近似直线的细细尾迹。拖延的蚂蚁则分两种,分心型的“瞎忙拖”蚂蚁不时被其他东西诱惑,再费力把自己揪回来,尾迹呈“之”字形;冲突型的“宅拖”蚂蚁走走停停,前后来回折腾,尾迹又粗又短。

  “拖延”宛如毒品一般让人难以自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拖延可以带给人们暂时的释放压力的快感,这也是拖延者们普遍的感受。

  研究表明,当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作选择,出于及时行乐的本能,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虽然那项任务更繁重,但他们似乎更愿意享受拖延带来的愉悦感。

  在研究中,大部分拖延者在接受开放式访谈的过程中,都会提到相似的经历:拖延并不曾真正带来危害,赶在最后一刻完成了任务,还满足了虚荣心,感觉自己只用很短的时间却能取得不错甚至比别人好的结果。这样的正面结果强化了以后拖延的行为。

  这种状况更容易出现在学生身上。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在大学里,80%~95%的学生都有拖延的毛病。而国内关于拖延的一些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

  不管“拖延症”是不是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符合“拖延症”所描述的症状,拖延行为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也已经让很多人表示“不堪忍受”,但却无法自拔。而因为拖延而耽误了正事、错过了机会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2008年,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的“高地清风”由于迟迟没有递交申请材料,错过了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自责的他,发现了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在这里找到了很多跟他有类似经历的人。这个小组的成员大多是学生和白领,为拖延而付出的代价也五花八门,但却难以吸取教训。

  “高地清风”认为,拖延症与感冒很类似。“感冒的症状都是头疼打喷嚏流鼻涕,但引发感冒的病毒有多种。这就跟拖延症一样,给人们带来同一个结果的原因却并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身上,这一次拖延与下一次拖延,原因也可能不尽相同。”

  这也是拖延难以根治的原因,即使你在这一件事情上不拖延了,在另一件事上,你完全会再次出现拖延。

[作者:蒋妍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