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用拖延对抗焦虑?
拖延可以带给人们暂时的释放压力的快感,当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作选择,出于及时行乐的本能,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
著名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可能也是拖延症患者,他写过这样的文字:“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如果分析拖延的心理因素,则有五花八门的解释。有一种被“拖友”们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拖延者通常具有完美主义倾向,总想做充分的准备再开始工作,但“怎样准备都不充分”,到最后也只能仓促完成。
但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Piers Steel教授的研究报告认为,与普通人相比,完美主义者反倒较少拖延,只是他们经常为自己可能拖延而焦虑。
与之相近的一种说法是,拖延者是为了享受“最后冲刺的快感”,被称为“激励型”。美国芝加哥德波尔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瑟夫·费拉里认为,激励型拖延症患者通常相信最后一刻的压力可以成为效率、创造力的催化剂。
不过拖延能否让人在最后时刻小宇宙爆发,仍然难说。有研究认为,真相其实是,除了拖延,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去应对让他们感到棘手的工作。
目前关于“拖延”的研究普遍认同,“拖延”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研究人类潜能及高度表现的权威专家Denis Waitley认为,拖拉是防备行为的一种过敏形式,是为了暂时缓解深层次的内心恐惧。这些内心恐惧包括害怕失败、害怕有缺憾(完美主义)以及害怕无法实现的预期(茫然)。
甚至有的人以拖拉行为来逃避成功。心理学家尼尔·菲奥里在他《战胜拖拉》的书中写道:“拖拉常被用来逃避对成功的恐惧:因为成功意味着晋升到有更多要求的职位。对成功的恐惧,可能会以一种更为隐秘而危害更大的形式,即通过下意识的自我挫败行为表现出来。”
加拿大学者皮特斯蒂在他的新书《拖延方程式:今日烦来明日忧》中,还创造了一个方程式来表述拖延行为——U=EV/ID。在这个公式中,U代表效率或者工作积极性。它等于任务的难易度(E)与工作回报(V)的乘积,除以任务的预定期限(I)与你拖延严重程度(D)的乘积。
这就排除了其他,定义了产生拖延行为的几个因素。公式说明,任务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回报越丰厚,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就越高;反之,给一项任务设定的时间越长,对自己的拖延行为越迟钝,效率就越差,也就越拖延。
“我要好起来”则这样剖析自己:“我的拖延,可以说是现实、稳定、追求完美和安全的我,与理想化、不安分、喜欢独特和冒险的我之间长期械斗、两败俱伤的产物。”
对于拖延症,有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拖延者们像鸵鸟躲避危险一样躲避焦虑的来临,但其实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将面临更大的焦虑。
著名精神分析家霍妮的比喻尤其经典:“就像在开车时同时踩住了油门和刹车,结果是外表毫无动弹,内心早已精疲力竭。”这样的纠结,相信你也很有同感。
需要警惕的是,“拖延症”真的能带来许多其他的生理上的问题。《今日心理学》杂志自由撰稿人Hara Estroff Marano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经过实验证明,拖拉的大学生的免疫系统对感冒、发烧和肠胃问题更视而不见。另外,拖拉者还更容易患失眠症。
“我要好起来”在自述时说:“无需罗列那些在拖延中失去的‘本来可以’拥有的东西,精神濒临崩溃、身体日渐孱弱,这二者已足够惨痛。我看到我的未来写着‘郁郁而终’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