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阳泉4月5日电 题:民间文化遗产面临没落 山西阳泉民企的拯救之路
作者 宋立超
山西省阳泉市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生活在“矿山”上的阳泉人并没有仅仅依靠这些来解决吃饭和发展的问题。千百年来,他们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精美的艺术品,这些技艺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刻花瓷、煤雕等就是杰出的代表。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和其他走向没落、急需挽救的民间文化遗产不同,通过民营企业的介入,祖先们留下来的这些古老技艺在新一代阳泉人的手中正逐渐走向产业化,不仅实现了“发扬光大”,而且正在走向世界,让世人能够了解、欣赏到民间文化的魅力。
“南有青花瓷,北有刻花瓷”
阳泉市平定县平定古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这里生产的刻花瓷,以其独特的材质、复杂的工艺和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名扬天下。据《中国陶瓷史》记载,刻花瓷始于唐,兴于宋,经五代而衰于金,具有千年的历史。
“我们一直致力于刻花瓷的传承保护、开发和推广工作,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在平定县的一家陶艺公司,负责人冯海明说。
走进繁忙的制作大厅,工人们正在娴熟的在瓶体的“釉”上进行刻花作业。她们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各种样式的特制竹签,先在瓶体上刻出图案,再细致的雕刻,整个过程完全手工操作。
据一名女工介绍,即使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就雕刻出两到三个瓶子,而雕刻好后烧制过程中成功率也较低。“在上千度的高温下,‘釉’成流质状,不小心图案就被破坏了。”
冯海明表示,纯手工、低成功率造就了刻花瓷的独特韵味,但也制约了其大规模发展,只有形成“产业化”才能更好的传承并发扬光大。如今,企业已能年产刻花瓷系列产品3万余件,并被评为“山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先进集体”。
随着工艺的成熟和规模性生产,刻花瓷逐渐被世人关注:2008年,献礼北京奥运会的《龙腾奥运》刻花瓷瓶被国家体育博物馆收藏;2009年,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国瓷《盛世昇平》在北京发布;2010年,《祥和世博》刻花瓷瓶成为上海世博会指定专属礼品。
“目前,平定刻花瓷完成了民间传统工艺向产业化技术的过渡。做为中国陶瓷界的一支奇葩,正逐步形成‘南有青花瓷,北有刻花瓷’的格局。”冯海明说。
据了解,为了更好的传承保护刻花瓷这一民间工艺,国内首家陶瓷文化工艺旅游区“中国刻花瓷文化园”正在平定县开建。届时可实现年产各类工艺美术陶瓷及包装陶瓷300万件。并通过陶瓷文化,集“吃、住、玩、买”一体,带动周边经济、文化的发展。
墨玉煤雕
“阳泉煤雕曾创下山西工艺美术史上第一个‘百花奖’四连冠!”提起阳泉的煤雕,创始人赵玉军自豪地说。
一片片煤精、一把把煤泥,经过工人师傅的精心雕刻,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煤雕工艺品。在赵玉军的小店里,各种精致的煤雕令人目不暇接。很多人不由的发出赞叹:“原来煤还可以这样好看!”
同时记者发现,很多煤雕都被刻意做成山西特色的形象,刚毅的煤矿工人、晋祠的铁人像,通过黑色材质的“煤”散发着特殊魅力。赵玉军介绍,山西作为煤炭大省,煤雕是特有的文化之一,要将其作为山西的特色推向全国。
在政府的支持下,赵玉军目前已建成年产3500多件、销售额170多万元的煤雕加工企业,并探索攻克一些技术难题。
“形成产业化,不仅产量增加了,推广更有优势,在技术性攻关方面也有了资金和人才力量。”赵玉军还表示,往常的煤雕以室内避光保存为宜,对于如何将之置储室外,让更多人去触摸和体验,是他们攻坚的重点。
据了解,煤玉雕刻是我国传统的雕刻技术之一,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第一部神话、地理专著《山海经》把煤雕原料称为“涅石”。而阳泉煤煤质十分优良,史载“其黑如墨,温润似玉;流光烁金,其练如匹”,故有墨玉的美誉,不仅可塑性强,且造型流畅,用以制作煤雕色黑锃亮,质朴典雅。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向阳泉煤雕颁发“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为煤制手工艺品确立了新的世界标准。
在谈到今后如何扶持煤雕产业时,阳泉市矿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任文祥说,过去煤雕还没有划成文化产业,从2011年煤雕成为文化产业起,我们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提供各种展会资料、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我们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要努力为文化资源寻求产业化的最佳载体,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阳泉市市委书记洪发科在全市经济会议上表示,“用刻花瓷、煤雕等一批具有集聚效应的文化产业,以龙头骨干文化企业支撑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据了解,“中国刻花瓷文化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园”“中国煤雕艺术馆”等在阳泉已开工建设。按阳泉市长李栋梁的话说,这些项目将极大的“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