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大学毕业生平均期望薪金近两年降幅近两千 房价影响选择

2013-06-27 10:31:00 来源: 国际在线 
字号  

   进入6月,高校毕业生离校也进入了倒计时。随着创纪录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如今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就业压力如何?5月29日,北京团市委下属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现代教育报》发布《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今年就业压力是为近4年来最大,大学生平均期望薪金近两年降幅近两千元,期望月薪已降到3683.6元,进一步印证了今年“就业最难”的说法。

    就业压力四年来最大

    自2009年来,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每年都会联合网站推出“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今年共有16090人参与此项调查。

    分析五年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的就业压力得分为18.17,为近四年最高。2012年就业压力为近5年最低点,达到16.93,2010年为17.8、2011年为18。

    虽然今年的分值仍低于2009年的最高点19.12,但就业压力在连续三年走低之后的强势反弹,是在各级政府出台并实施一系列缓解就业压力政策、就业指导机构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对就业压力也有相对适应之后出现的,应该引起各界关注和重视。

    调查显示,家庭收入越低,求职者各项压力就会越大。随着期望月薪的增加,压力会呈现降低的趋势。同时,随着学历的增加,压力也会逐渐降低,但硕士生的压力略高于本科生。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熊汉忠认为,在今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压力感受增加的情况下,大多数求职者的幸福感都有所下降,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略微偏下的水平。     

    期望月薪两年下降近两千元

    从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来看,2011年的期望月薪最高,平均达到5537.5元,在2012年降到4592.5元,今年则进一步下降到3683.6元,降幅近千元。参与调查的人群期望月薪随学历的增高而增高,其中,专科生期望月薪3444元;本科生期望月薪为3494元;硕士生为4879元;博士生主要集中在6000元。

    尽管物价在上涨,职场的总体工资也在上涨,但求职者的期望月薪却未水涨船高。和去年相比,今年只有专科生的期望月薪增长了500元,本科生与硕士生的期望薪金基本持平,而博士生的期望薪金下降了1160元。

    2012年,大学生的期望月薪平均下降千元,到2013年,大学生的期望月薪再降千元,对此,熊汉忠认为,虽然2013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压力更大,但是一味地降低期望月薪并不能真正解决就业难题,更不可能仅仅通过降低期望月薪而求得自己满意的工作。“这种局面的形成,其根源在学生本身还是教育本身,以及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等,都是值得整个社会反思的问题。”熊汉忠说。

    房价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

    调查表明,47.5%的学生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就业的首要选择标准,其次是生活成本与收入,分别占23%和11.8%。房价与国家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物价因素是第三位。

    此次调查中,46.9%的学生表示希望在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作,只有约19.2%的人表示希望在直辖市工作。而从连续三年的调查结果来看,“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在求职者选择工作地点时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是“地级市”,第三才是“直辖市”这样的大都市。今年愿意在县级城市工作的学生占6.4%,愿意去乡镇工作的学生仅占1.7%。

    熊汉忠分析,基于一线城市的高房价、竞争激烈、生活环境变差等原因,几年前,包括大学生求职者在内的年轻人产生了逃离大城市的想法并付诸行动。此次调查结果揭示了大学生求职者在选择就业的地点时更多倾向于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实际上,连续三年的调研显示,选择在二线城市就业的比例都在50%上下。

    创业大学生仅占2%

    在就业选择方面,58.8%的人认为应该找工作就业,12%的人认为应该继续读研提升自身竞争力,20.4%的人认为应该自主创业,4.8%的人认为应当出国深造,3.7%的人认为可以等几年再说。

    对比去年的数据,今年求职者中,毕业选择直接就业的依然为主体人群,并且,就业与创业的比例较前一年度都有明显的上升,而选择考研的人群比例较去年有明显下降。

    熊汉忠认为,考研人数比例下降说明了目前不少学生是“被考研”。在行为层面,今年实际考研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80万(占699万毕业生总数的25.8%);而在意愿层面,参与此次调查的求职者只有12%的人选择毕业后考研。“换句话说,在180万考研大军中,内心真正想考研的人也许还不到一半。一半以上的不想考研而最终考研了,这种‘被考研’现象让人担忧。”熊汉忠说。

    连续几年的调查还发现,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意愿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而每年实际创业的人数还不到毕业人数的2%,两者相差10倍之多,其中原因应该引起关注和探究。

    熊汉忠表示,如果政府能提供更多的扶持、指导甚至奖励,让这些想创业的大学生有足够的条件实现梦想,那么就业压力将会缓解许多。     

    实名登记求职 半年内有望就业

    关爱毕业生,国家在行动。高校大学生毕业离校进入倒计时,“就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要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放,实名登记求职的毕业生,半年内有望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地方各级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放,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桂桢指出,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不用回户籍原地办理失业登记,可以就近领取补贴。

    6月3日,教育部在官网上公布由国资委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共同印发的《关于做好2013—2014年国有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国企力争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高于往年。

    通知要求,国有企业要根据未来3~5年的企业发展规划,加强人才储备工作,在现有招聘需求的基础上,合理扩大招收规模,力争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高于往年。

    与此同时,教育部针对近期一些媒体对个别高校就业率造假现象,重申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四不准”,并将开展专项核查。“四不准”即各高校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6月份集中开展就业签约和统计工作专项核查,确保就业签约和就业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教育部还将对部分地区和高校进行抽查。

[作者:陈龙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