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焦点新闻

罗昌平举报刘铁男始末和心路历程 想试探政府反腐决心

2013-05-29 08:03:34 来源: 京华时报
字号  

  《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

    原标题 罗昌平谈举报刘铁男:非奉旨爆料 试探政府反腐决心

  5月12日,罗昌平等到了。

  这一天,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一场发酵5个多月的公开实名举报终于有了结果。去年12月6日,《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通过微博,向中纪委实名举报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称其涉嫌学历造假、有作风问题,与商人倪日涛结成官商同盟。

  有人说,这是微博反腐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不过,罗昌平对此并不看好,他认为,刘铁男倒台标本是不成功的,更不可复制。近日,罗昌平接受京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详细还原了实名举报刘铁男的始末和心路历程。

  □谈动机

  想试探政府反腐决心

  京华时报:最初怎样介入调查这件事的?

  罗昌平:最早是在2011年的七八月,我在微博里发现线索,就安排让一个记者调查。当年11月,《财经》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式收购》和《倪日涛沉浮》。报道涉及时任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他的老婆孩子在自己分管领域的关联公司里持股,刘还以发改委的名义发函帮助这个公司获取银行贷款,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政商结盟的案例。

  京华时报:怎么从媒体报道演变成后来的举报?动机是什么?

  罗昌平:后来很多人猜测我的动机,有说“奉旨爆料”“情妇维权的枪手”“个人英雄主义”等等。很多媒体想电话采访我,我都拒绝了,因为这个动机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事态每一刻都在变化。

  初始的动机,我觉得这事情风险可控。通过自媒体新媒体的平台来爆料,我不能说一定能成功,但风险系数没那么大,我也是想试一下,看看政府的反腐决心。

  京华时报:当时有没有想过后果?

  罗昌平:想过。第一个就是马上被屏蔽,第二个就是打击报复。我想的最糟糕的事是我被免职,这很有可能。但不至于有生命危险,因为这事足够透明了。

  京华时报:会不会担心被利用成为斗争的工具?

  罗昌平:我考虑了这个因素,只要自己与这事没有利益冲突,我担心什么呢?我反感“斗争的工具”这一说法,按此推测,我们媒体的任何一篇报道都可以扣上这样的帽子,那我们还做不做事。

  其间,有人来找我们,来回20多次,希望提供相关证据。我和我的同事张鹭(《中国式收购》第一作者)都拒绝了,我想尽量保持中立,不能在这个事情里有利益关系。

  □谈过程

  发微博避免断头新闻

  京华时报:举报当天下午,能源局新闻办公室回应说“造谣”,紧接着刘铁男出现在出访的新闻中,你当时什么反应?

  罗昌平:当天真的发生了很多戏剧性的事情,出乎预料,我的情绪都是时涨时跌。我11点多发的微博,就想只要能撑到下午3点就可以了。但是中间有同行打电话告诉我国家能源局接受采访说我是造谣,他们要报警。这条新闻发出来后,很多媒体官微开始转载,舆论开始一边倒,反而救了我。

  但是接下来又出现一个非常戏剧性的事情。刘在出访参加活动的照片被贴出来,王岐山书记就站在刘铁男的后面。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

  京华时报:后来事情一度淡出公众视野,直到今年初的一条微博。

  罗昌平:举报后开始受理,走程序,我配合各种工作。但是直到今年1月30日,事情毫无进展,我就发微博说“中央有关部门已就本人实名举报一事立案调查,是立案调查而不止于受理。”其实是将一军,希望能引起更多关注,不然又成断头新闻了。但戏剧性的事又发生了,当晚新闻联播出现了前一天刘铁男参加活动的画面,我心里又“咯噔”了一下。事实上,5个月间发生了很多事,也出现一些波折,导致调查遇阻,不得不重新取证。

  京华时报:公开举报在先,对纪委调查有什么影响?

  罗昌平:以媒体人的身份公开实名举报高官,这其实给纪委带来非常大的调查难度。原来查一个案子,所有调查都是秘密进行,现在公开化了,当事人、涉案人有很多时间来做充足准备,这也使得这个案子中发生了很多曲折和意外。花了5个月,最终能有所突破,已经非常不错了。

[作者:  编辑:徐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