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重温红二十八军大别山3年游击:为抗战解放奠基

2013-04-24 13:16:00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原标题:红二十八军坚持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贡献与特点 ——兼谈大别山精神的形成与时代价值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率领留在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重新组建了红二十八军。在与党中央和鄂豫皖省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在大别山区,从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挫败国民党军的多次“清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独立自主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使大别山红旗不倒。

  红二十八军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坚持的三年游击战争,是大别山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和战略支点,扩大了党在大别山的政治影响,为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大别山开展革命战争奠定了基础。它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成为大别山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永远激励大别山儿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历史地位和贡献

  中共鄂豫皖党组织和高敬亭领导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在鄂豫皖边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十五块游击区中较大的一块游击区。主要包括河南的固始、商城、潢川、经扶(今新县)、罗山、信阳;湖北的黄梅、广济、蕲春、浠水、黄冈、英山、罗田、麻城、黄安(今红安)、黄陂、孝感、礼山(今大悟);安徽的霍邱、六安、立煌(今金寨)、霍山、舒城、岳西、潜山、太湖、宿松等近30个县。其活动区域曾扩大到45个县。

  鄂豫皖边游击区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临长江,北连淮河,大别山脉雄峙中央,地势险要,扼水陆交通要道,可北镇国民党河南省南大门信阳;南遏国民党湖北省府武汉;东迫国民党安徽省府安庆。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游击区是南方8省15个游击区主要的游击区之一,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由于鄂豫皖边游击区主要领导人高敬亭被错杀,对于鄂豫皖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未能给予正确评价。

  随着高敬亭的平反和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的恢复,对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客观的评价。笔者感到,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功绩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在大别山地区牵制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了红二十五军和中央红军等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并给进犯大别山区的国民党军以打击,挫败其多次重兵“清剿”。

  第二,它在大别山区极其艰苦的斗争中,保存了红二十八军和一些红军游击队等骨干力量,锻炼出党领导下的一支坚强的革命武装,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

  第三,在鄂、豫、皖三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在大别山地区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为尔后在大别山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最重要的条件。

  第四,全国抗战爆发后,坚持大别山斗争的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之一部,成为驰骋长江以北抗战的重要力量,为坚持华中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积累了宝贵的游击战争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军队的革命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作者:高辰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