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寻源 问计如何破“霾伏”
——市环保局副总工程师柏国强接受本报专访谈污染防治
经历了数个雾霾天后,今天上午,上海的空气质量终于迎来久违的“良”。但此前连续多日的重度污染以及北方依然十面“霾”伏的现实,让市民们和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多地关注生态建设和空气污染防治。有政协委员质疑:“最近各地空气质量监测‘爆表’不断,却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把PM2.5的来龙去脉讲个清楚。也没有人告诉市民,雾霾天时,到底该怎样保护自己。”
空气污染,自然成为两会的焦点话题,市环保局的委员和代表在会场时常被媒体记者包围采访。
主要是受大环境影响
市政协委员柏国强是上海市环保局副总工程师、综合规划处处长,在政协会议召开的首日,他就被记者围堵在走廊上近1个小时。
柏国强随后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针对前几天的空气污染,他解释说,主要是受全国大区域的影响,这次范围广、持续时间也长。当然,本地的污染因素也不可排除,两者叠加,再碰上不利的气象条件,如冬天较容易出现的低气压、静风的“静温”天气,加上一定的湿度,便容易形成污染物,且不易扩散,也易出现二次污染。
他还表示,虽然这几天的情况比较特殊,但也说明减排的力度还不够。当气象条件有利于扩散和消减时,环境质量还比较好,一旦有微尘飘过来,在无风的情况下,如果还是一样的排放总量,就会发生污染。
找到空气污染的源头
柏国强介绍,环保部门作了很多研究,分析历年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最主要的就是找“源”,并对源做出解析。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建筑工地扬尘是主要的污染源。
针对不同的来源,政府部门首先采取效果可能有比较明显的措施。
【电厂】“抓大头,抓有技术支撑的。”柏国强说,有些虽然排放量也很大,但没有可行的技术措施,也无法实施。如电厂,无论颗粒物还是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都是比较集中的。“十一五”期间,上海的电厂已全部完成脱硫,“十二五”期间要全部实现脱硝,目前已有一半完成脱硝,下一步要推行高效除尘。
【尾气】上海将进一步提高新车尾气排放标准,将考虑上“国五”标准(相当于欧盟的欧五标准),争取在国家行动之前先实施。对高污染的机动车,现在的重点是落实淘汰黄标车,准备在“十二五”期间把现有的黄标车全部淘汰,主要的方法一是政府补贴,二是限行,以前是限制在中环线以内行驶,下一步将考虑扩大限行范围,如限制在外环线以内,通过限制使用范围,加速其淘汰。
【油品】对汽车尾气的排放,市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材料化学教研室主任王艳芹说,尾气排放多少与油品高低有关,中石油和中石化提供的93号汽油虽然达到国家标准,但只是“刚刚达标”,油品仍然不高,所以排放的废气量也高。
多种因素造成局地污染
柏国强说,除了一次排放污染,平时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一系列气态的污染物,在一定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中,还会形成二次污染。
【西部污染】西部发展地区的污染在增加,可能造成全国整体污染排放的增加,细颗粒物经过长距离输送,便会造成其他地区的污染。
【地面风速】市政协委员、上海气象局局长汤绪在提案中指出: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近地面风速整体呈下降趋势,上海的下降幅度尤为显著,导致城市的大气扩散能力不断削弱。“越到近地面风力越小,不利于污染物被吹走。”汤绪说,“要考虑如何降低城市地表‘粗糙’度。”
【多方因素】多因素造成PM2.5浓度高。以淀山湖为例,上海10个PM2.5监测国控点中,淀山湖的PM2.5经常是排名第一,这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柏国强说,对此北京和上海的专家做了很多分析研究,可能有几方面因素——
它处在江苏上海交界的地方,上海刮东风时,将污染物往那边吹,江苏的污染物也被吹过来;
那里还可能是二次污染物形成的地方;
淀山湖一带湿度较大;
当地这几年也在发展,排放量在增加。
防治措施要区域联动
柏国强介绍,对空气污染防治,国家有重点区域大气联防联动规划,单方面采取措施的效果一定没有联动的好。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联防联动规划,苏浙沪皖已经加入。主要采取措施联动,如对电厂高空排放等排放源,采取统一措施,上海做到脱硝脱硫,苏浙皖也要做到;对新建项目按严格的标准实施;对秸秆焚烧,根据卫星图片,哪里有火就压制哪里;机动车是一个流动源,上海淘汰黄标车,其他区域的也要淘汰,否则工作等于白做;此外,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也是整个区域采取统一措施;下一步还要共同对挥发性有机物采取控制措施;在数据方面,实现共享预测预报。
目前,上海对空气污染治理的规划是明确推进重点,具体落实在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平台上,整合全社会资源,各部门联动。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环保领域不断拓展深度和广度。(记者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