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大一男生观摩诺奖颁奖典礼 称作为中国人深感自豪

2012-12-25 15:40:00 来源: 北京晚报 
字号  

年轻人竞相与莫言合影,右三为许令玮。

  “此次赴斯德哥尔摩见证诺奖颁奖典礼的整个行程中,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当莫言在台上用中文演讲时,在现场的我觉得会中文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北京大学工学院大一学生许令玮本月初飞赴瑞典,参加了斯德哥尔摩青年科学研讨会并观摩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日前,刚刚返回北京的许令玮向本报记者讲述了此行的所见所闻。

  诺奖得主寄语

  不要让遗憾取代梦想

  今年19岁的许令玮是湖南长沙人,长得瘦高清俊,他因在“第11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和“2012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表现突出,被中国科协选送赴瑞典参加此次观摩活动。他告诉记者,在瑞典他几次抢到话筒向诺奖得主提问,当他向今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得主——戈登教授和山中伸弥教授请教“怎样的大学生活才最精彩”时,两位的回答见仁见智:戈登教授认为年轻就应该跟随自己的意愿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不要到了年老以后让遗憾取代梦想;而山中伸弥教授则笑谈若能回到大学时代,一定要把英语学好。

  作为对生物非常感兴趣的年轻人,许令玮还抓住机会向诺奖大师们请教基因方面的问题——“在未来人类掌握基因的奥秘后能否按照喜好来选择基因?”大师们的回答也很有意思:有的说人类有这样的权利使得自身不断进步,有的却认为基因并不是决定人命运的唯一因素,并不是选择了基因就能起到相应的效果,也有的认为人为地改变基因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果适得其反,而作为一种风险极大的行为并不值得我们拿自己做实验。这些出发点新颖立足点深刻的思维也给了许令玮许多启迪。

  观摩诺奖颁奖典礼

  作为中国人深感自豪

  最让许令玮期待的是12月10日下午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诺奖颁奖典礼,在那里他看到了穿燕尾服的莫言,现场的颁奖词都是由委员会成员用瑞典语宣读。许令玮说,虽然在现场没能完全听懂颁奖词的内容,但他记住了其中简短而凝重的一句: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这句话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当主持人邀请莫言上台领奖时,许令玮偷偷向四周打量,发现前来参加青年科学研讨会的伙伴们纷纷向他投来羡慕和钦佩的目光。“那一刻,作为在现场的极少数中国人之一,我感到非常自豪非常骄傲,当时在那个场合,能听懂中文的人没几个,但此时此刻,中文就是强势语言,会中文的人无形中就有一种底气十足的感觉!”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好多天了,但小伙子讲述当时的情况时还是不由地流露出别样的神情。

  许令玮说,在整个活动期间,都有许多伙伴跟他讨论莫言的小说,因为在大学选修了民俗学的缘故,他会把《蛙》这本小说结合中国民俗、神话、近代历史讲给伙伴们听,他告诉记者:“这次赴瑞典不光是一次科学上的交流,我希望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传播中国文化。”

  出席诺贝尔晚宴

  莫言脱稿老外如听“天书”

  颁奖典礼后即是盛大的诺贝尔晚宴,这个每年只举行一次的晚宴几乎和颁奖典礼一样有名。许令玮介绍,晚宴现场,中间的主桌是一张能坐88个人的巨大的长桌,桌子一侧是诺奖得主和他们的家人朋友,另一侧是瑞典皇室成员,其他人坐的桌子都围在这张主桌周围。

  “我注意到,在菜单上附有莫言即将致辞的英文翻译稿,只有他的一篇,看来是主办方特意准备的,因为其他人都用英文发言。”英语非常棒的许令玮扫了一眼,发现莫言的发言稿里多是感谢的话,是一篇常规的致谢辞。当轮到莫言发言时,那位说惯了英语和瑞典语的主持人突然用起了刚学没多久的中文邀请莫言上台发言,“那个语音语调太有特色了,听得我不禁笑起来。”莫言开口第一句就彻底震撼了在场所有能听懂中文的嘉宾,他说他将准备好的稿子忘在旅馆了,但将要说的都记在脑子里了,“其实他可以不讲原因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根本听不懂中文,可见莫言的坦诚豁达和富有胆识。”莫言的讲话很有意思,听得许令玮边点头边微笑,这下可让那些如听“天书”的外国伙伴急了,虽然手里有翻译成英语的稿子,但没想到莫言是脱稿讲的。不得已,许令玮边听边给他们当起了翻译。“其实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演讲时,就因他脱稿讲了三个故事而让那些手捧翻译稿的人措手不及。”

  在致辞的最后,莫言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与其他科学奖项相比,文学奖没有那么多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这句话在许令玮看来非常精彩。

  在颁奖典礼前一天的酒会上,许令玮还得到了与莫言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那个酒会许多科学界的重量级人物都出席了,而今年的诺奖得主更是作为主角在入口处与各位来宾见面。作为斯德哥尔摩青年科学研讨会的一员,许令玮也有幸受到了邀请,在酒会上,我国驻瑞典大使兰立俊热情地将许令玮介绍给了莫言,他因此得到了与莫言合影的机会,而那几位来自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伙伴们也因一直“尾随”他,如愿以偿地一同站在莫言的身边,当照片定格的一刹那,每个人都很开心。

  记者蔡文清 文并图

[作者:刘欢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