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充满期待
社保全覆盖 重在保基本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自十八大报告
制度全覆盖:多年努力,初步实现
●到今年底,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
制度全覆盖,意味着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工作与否、不分从事何种工作,所有居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各种“制度组合”中对号入座
今年年中,国家批复在23个省、自治区新增新农保、城居保两项保险试点县共计862个,至此,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部纳入国家两项试点。
余菊大妈在北京帮助照顾孙子,顺便做小时工。了解到新农保制度全面推开的信息,她对儿子说:“春节车票再难买,也得回趟四川老家,把该上的保险上了。”
社会保障全覆盖,究竟包括哪些保障,余大妈不十分清楚,她最在乎的就是养老、医疗两项。前些年,全家都参加了新农合,2009年丈夫胃出血住院,报销了一多半医疗费,减轻不少负担。现在,再参加新农保,过五六年也能如同城里人一样按月领到养老金了。“钱不多,但有总比没有好,说不定过几年还能涨呢,让人心里踏实。”
社会保障全覆盖,第一步是弥补制度缺失,实现制度全覆盖,避免百姓想参保却找不到适合其情况的保障制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介绍说,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居民低保是最主要的三项。到去年底,基本医疗,包括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已全面建立并覆盖13亿人;城乡居民低保覆盖了所有省区市,实现了应保尽保。最后的攻坚点是基本养老保险。
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探索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全面推开、不断完善。2009年,新农保试点启动,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开始享受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险。2011年,城居保试点启动,试点地区的非就业居民开始享有养老保障。
试点受到百姓普遍欢迎,试点之外的地区更热切地盼望着制度推开。特别是在农村,一条河之隔,河这边的老人每月能领到养老金,河那边的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为此,国家确定从今年7月起将新农保、城居保扩展至全国。到三季度末,新纳入试点的862个县区全部启动实施了两项制度。
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养老保障实现制度上的全覆盖。”胡晓义说。
制度全覆盖,意味着全体国民都拥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工作与否、不分从事何种工作,所有居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各种“制度组合”中对号入座,参加社会保险,获得基本保障。
养老,可以在职保、新农保、城居保间根据规定择一参加。医疗,可以在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间选择。此外,失业保险制度也早已在全国建立,更曾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2009年发挥巨大作用。《工伤保险条例》新修订后,明确了所有用人单位参加的原则,制度更加完善。
人群全覆盖:2020年做到“应保尽保”
●到2015年使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8.07亿,医疗保险覆盖全部人口的95%以上;
到2020年使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都能有全面完善的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制度全覆盖初步实现。而老百姓理解的“全覆盖”,则是该参保的都参保,人人拥有社会保障。
37岁的安徽籍农民工杨成正犹豫要不要参加新农保。他外出打工十多年了,一直没有缴养老保险。杨成做过搬家、送水,后来干建筑。“没有单位,没有劳动合同,就是跟着工头干,想上保险也上不了。”近两年,为了避免工资被拖欠,他干脆干一天活领一天工资,不给工资第二天就不出工或走人。“这种情况肯定上不成城市里的养老保险嘛。”回老家上新农保,杨成也动过心思,只是满60岁基础养老金只有55元,让他觉得没啥意思。他透露,现在一天工价在200元以上,一个月干满了能有七八千元收入。“肯定会一直在城市待下去,如果能和城镇职工一样上保险就好了。”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健全的社会保障,但仍有相当比例的人游离在制度之外。
到2012年9月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亿,新农保、城居保参保人数4.5亿,再加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目前我国拥有养老保险的总数达到7.5亿人。未参保的主要是一些灵活就业人员、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没有固定的单位,未签劳动合同,部分小企业不愿给员工上保险,使得不少人想参保却难以参保。流动性强,更在乎现实的收入,部分低收入劳动者自己也不愿参保。一些国有大集体企业员工、破产企业员工,则面临着养老年限认同的问题。
基本医保在2011年底覆盖人数已达到13亿,基本实现人群“全覆盖”,是各项社会保险中覆盖面最广的一个。少数未参保的,往往是由于工作生活变动一些年份未参保,今后的重点是在连续性、稳定性上下功夫。
工伤保险到2012年9月底覆盖人数超过1.8亿,失业保险覆盖人数为1.49亿。生育保险正在征求意见,实施后意味着今后将强制所有用人单位,不分所有制、不分性别,都须为职工缴纳生育保险。
这表明,扩大覆盖面仍然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胡晓义表示,《社会保险法》实施后,城镇职工参加五项社会保险成为法律赋予的强制性的义务,从前一些地区只缴“三险一金”的做法有望得到改善,迈向所有险种、应保尽保。
他透露,将确保“十二五”期内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实现基本覆盖,到2015年使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8.07亿,医疗保险覆盖全部人口的95%以上,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到2020年使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都能有全面而完善的保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其中,大学生将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制转轨的历史遗留问题有望彻底解决,把各类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把未参保集体企业已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国有企业等“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考虑到新农保、城居保、新农合并非强制参保,今后还将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参保、长期参保。
全程覆盖:适应流动性,做好无缝对接
●出台并落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办法,打通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的转换路径;
保证各类人员流动时的社会保障权益,最终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登记制度
最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广泛关注。搞面点加工的小袁,特意买了份报纸,反反复复看了几遍。
小袁户籍在河南农村,18岁职校毕业后就出门打工,北京、上海都干过。“上过三四年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后来换工作又停了。去年,村里动员,家人给上了新农保。现在,新换的单位又要给办职工养老保险。”他觉得,国家出台措施允许城乡养老保险衔接,是件好事。他已经决定在城市里发展、参保,但他很担心,老了后如果回乡居住,能不能真的按缴费地的标准领取养老金?
城镇化提速、流动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和小袁一样,对社会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全覆盖不仅是让该参保的人参保,还应尽可能地使其在每一个阶段都能顺利参保。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今后城镇化进程还将加速。城镇化加速带来的城乡人口流动转移频率加快和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完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制和机制提出了新要求。
胡晓义介绍说,现在全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到城镇就业和定居,同时有上亿农民工在城乡间频繁流动。这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统筹城乡的步伐,破除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体制障碍,完善各种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转移办法,妥善解决跨地区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等重大问题;同时要求提高统筹层次、强化资金调剂,从制度上消除影响劳动力和人口合理流动的障碍。
目前的改革设想是,把新农保、城居保这两项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逐步归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出台并落实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办法,逐步打通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的转换路径。
就业多样化也对社会保障全覆盖提出新挑战。
林女士从前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后来辞职成为职业写手。收入不低,一两年完成一个项目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只是脱离了单位,社会保障成了问题。“医保还好,就在社区上‘一老一小’,工伤、生育之类的,我不太需要,就发愁养老。”她曾经把社保关系挂在一家朋友的公司上养老保险,但没能挂靠太久。她也曾咨询过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参加养老保险,但后来因为手续繁杂、证明不全而放弃,而且从前在事业单位认同年限的养老保险也无法一并确认。“新职业不断涌现,就业越来越多样,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应当与时俱进。”
传统的社会保障管理以稳定就业群体为对象、以用人单位为依托。现在,随着多种所有制格局和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灵活就业群体的数量和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劳动关系、就业岗位、工作时间、工资收入都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社会保障,要面对数以亿计、时常变动的参保个人。社会保障全覆盖,也意味着要保证参保人终生准确记录其权益和相关待遇的结算、支付。这就要加快改进管理手段、提升服务能力。
“社保必须主动适应参保人流动性、就业多样性的特点,满足参保人便捷性的诉求。”胡晓义说。
据介绍,今后我国将大力推进制度、体制的整合,保证各类人员流动时的社会保障权益,最终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登记制度。人社部的规划是,对各项人员社保基础信息的统一集中管理,加快社会保障卡发放应用,按人手一卡实现对各类社会保险参保服务对象的全覆盖,其中到2015年末,发放数量将达到8亿张,覆盖60%的人口。 本报记者 白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