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通讯:山西人的“双城生活”喜忧参半

2012-10-20 13:16: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社太原10月20日电 题:山西人的“双城生活”喜忧参半

  作者 吕玮

  “什么时候一个小时就能到家?”伴着初冬清晨6点半钟的微曦,董一林从山西晋中市榆次城区的住家出发,将近上午9点,到达位于太原市北城的工作单位;下午5点,他从单位返回,到家时已是星光闪烁。每个工作日,他都要这样往返,如今已有5年。

  太原位于榆次正北方,相距不过20公里,随着山西省会太原城市建设南下势头强劲,两座地缘“滨临之城”在慢慢靠近。

  2004年,原山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常务副秘书长李淳开始着手调研,2005年11月11日,他的调研报告《构建“大太原”经济区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一文发表。200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太原经济圈”决策,同时启动经济圈规划编制工作。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时任山西省长于幼军提出“太榆同城化”思路后,延续至今。

  尽管官方的“同城化”构想由来已久,两城早在10年前开通公交车,两地人的心理认同感慢慢增强的同时,行政、基础设施等其他各方面的配套条件却相对滞后。生长在此的两地民众却有了越来越多“分”的感受,不同的生活背景下演绎着不同的“双城生活”。

  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下,慢慢融合,抱团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一个重要特征。太榆“同城化”的进程和困境,只是中国近几年来兴起的众多“都市圈”的一个缩影。

  30岁的董一林是土生土长的榆次人,7年前,这位刚刚大学毕业的“理科男”应聘到离家40多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太原北城的一家国企。

  “夜幕降下的时候,周遭只有一明一暗的电灯。”董一林曾住在公司提供的简陋的单人宿舍,不到10平米,一张床、一套桌椅,每周六、日回家。两年后,董一林升职,并结婚生子,搬回榆次的新房住,从此开始漫长的“双城生活”。

  “榆次通往太原的路还是那么宽,路上的人和车却越来越多,交通比以前拥堵多了,上下班耗的时间更长了。”基本上每天都在晨昏交接时出行的经历,让整天呆在机械厂房办公的董一林有些疲惫。“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出门的时候天刚蒙蒙亮,回家已是天黑,每天只能看到两个城市灯光下的剪影。”

  “区号0354一直没有变成0351,中午想儿子了,都要打个长途电话;孩子长大了想去太原上学,户口问题到时候会不会已经解决了?”董一林一直保留着工作初期办理的太原手机号码。在他看来,“同城化”带给他更多的是困惑,好一点的体会,只是5年来上下班坐公交回家的路两旁,曾经的农田绿地慢慢披上了城市的霓虹五彩。

  相对于董一林的经历,在太原最北端一家私企工作的本地人王海洋仿佛更艰难一些。他和在榆次工作的妻子新婚不久,便已分居两地、周六周日团聚,不得已进入都市“走婚族”的行列。王海洋说:“榆次的房价比太原低不少,去年在那儿买了房子,我们小俩口至少能有个自己的家,可是离我上班的地方实在太远了。”

  “我的工作实在太忙了,除了周六日和有紧急事情的时候,平时都和父母在太原住。”令王海洋担忧的是,这种“走婚”的生活,会不会给日后的婚姻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家住在两城的正中央、行政区划归属榆次最北端郊区农村的“90后”女孩王然觉得,这种变化让她离城市人的生活越来越近了。4年前,开发商看中了家里的小平房和三亩农田,她家因此搬入了统一的安置楼房。

  2010年,她从榆次的高中毕业后,考入省会太原的一所大学,每周一个小时、倒两趟公交车就到家门口,相比于只在重大节日才有机会坐火车回家的同学,她觉得自己更像本地人。“我喜欢太原逛不完的商场和电影院,偶尔也流连榆次广场附近的各式特色零食。”(完)

[作者:吕玮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