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春10月18日电 (记者 李彦国 贺宝庆)中国工程院院士、地铁专家施仲衡18日在长春参加第三届国际轨道交通论坛时说:“在中国,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已显得十分迫切,因为我们已突破了两条‘红线’。”
施仲衡说,中国当前的石油消耗、机动车保有量均已提前突破了2020年的计划。他直言,如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将使得国家能源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营都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
城市交通拥堵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内地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发展轨道交通也成为官方“治堵”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等10余个城市拥有地铁线路,杭州、长沙、大连等近20个城市的地铁正在施工建设中。
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地铁建设上,施仲衡有着60年经验,目前他仍担任中国地铁工程咨询公司总工程师。
施仲衡已连续三年参加在长春举办的这项国际轨道交通论坛,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城市公共交通中发展单一的地铁制式。“轻轨系统、有轨电车,我们都应该发展”。
施仲衡引用国外的经验说,在列入统计样本的世界上12个有轨道交通的国家中,建设地铁的城市55个,而建设轻轨的却有317个。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建总里程超1600公里,在建车站1128座,线路的83%为地下工程,轻轨和有轨电车只占到16%。
另据统计,在轨道交通建设领域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地下段高达96%;另外,地铁线路综合平均造价每公里更是超过6亿元人民币,费用高昂。
“单纯发展地铁,造价高、建设周期长、事故多。”施仲衡认为,轻轨系统应该是公共交通的一种发展趋势,因为轻轨填补了公共汽车与地铁的空白,是一种绿色低碳的公交方式。在城市的骨干交通线路、城市经济活动密集的中心区域以及城市特殊地区的延伸方面,可以引进轻轨交通系统。
不过,施仲衡也表示,目前中国国内在轻轨车辆技术的研发上还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急需进行研究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轻轨交通装备制造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