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探访御用西医麦信坚故居:李鸿章亲题石门额(图)

2012-10-17 13:19:00 来源: 南方日报 
字号  

 

  李鸿章亲笔题写的“初泰麦公祠”匾额。

  麦氏祠堂。

  秋日早晨阳光轻洒,享有广州“周庄”美誉的黄埔南湾水乡愈发明媚,巷子悠长、静谧,斑驳的红砖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涌边几处明清古迹修旧如旧,垂柳下纳凉的村民总喜欢细说600多年前南湾村富甲一方的故事,村里那块李鸿章题字的石门额,是他们永远讲不厌的麦氏祖先佳话。我们在村民的指引下探访了慈禧第一个御用西医麦信坚的故居,聆听他传奇的故事。

  策划统筹:李贺 谭亦芳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刘茜 实习生 王欢

  通讯员 郑伟德 刘丽春 李周耿

  古巷深处 寻常人家

  沿着村内古朴的小巷往里走,那些静静流淌的岁月,似乎被一条条老巷串联起来。“皆佳街”、“履理里”——巷口门楼的两块门牌透着古色古香的“学问”。这几个字用粤语念三个音是一样的。对其中的含义,南湾社区居委会主任周永坚娓娓道来:“皆佳街”就是住在这里的人家要品学皆佳,而“履理里”就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

  我们寻访的麦信坚故居,就在这“皆佳街”的“履理里”。

  “南湾自古都是广州比较富裕的地区,麦信坚祖上也不过是这里的一户寻常人家。”记者发现麦信坚故居与周围民居没有两样,烟灰色的青砖墙面上勾勒着土色的砖缝,毫无修饰与浮华,然而与青瓦的古雅相配,却像是格外简洁的立体中国水墨画。

  被称为南湾“活历史”的80多岁老人麦剑辉告诉记者,南湾98%的村民都姓麦,麦姓家族历来重视教育,一直有大家攒钱的“家族基金”,供“能读书的孩子”上学。故事的主人——麦信坚在南湾上完小学后,便在“家族基金”的资助下前往香港、日本留学,曾就读于香港师范书院和日本医学堂。良好的教育为麦信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这个不起眼的小伙子,能抓住命运之手,一跃成为慈禧、李鸿章赏识的名医。

  祠堂石匾 见证辉煌

  麦氏宗祠,一座湮没于历史烟尘中的古祠堂,静默于石板路前。李鸿章亲手题写的“初泰麦公祠”,记录着曾经的辉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显示出祠堂主人的尊贵。

  老房、古祠堂前麦剑辉老人继续给我们讲述麦信坚的传奇故事。

  “毕业后,麦信坚就到香港开了一间西洋诊所,行医治病。”有一年,钦差大臣李鸿章来粤巡视,患了急病,请遍全城名医都无法治好。愁眉不展之际,经人推荐认识了西医麦信坚,并邀请他从港回穗替自己治病。意料之外,几剂药便将御医都无从下手的顽疾治愈。李鸿章大喜,坚信麦信坚是神医,后又请麦信坚为他的夫人治一种极难治好的妇科病,结果又治好了。而慈禧太后也患了李夫人一样的妇科病,一直被病痛折磨着。李鸿章回京后向慈禧禀奏,称麦信坚能医治太后的病。当时慈禧只信中医不信西医,但得知李鸿章夫妇的病确实被一个叫麦信坚的西医治好了,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麦信坚请到了宫中,麦信坚就成了慈禧第一个御用西医。

  不出一月,病治好了,慈禧要重赏麦信坚。官爵钱财,麦信坚都不想要,但又不敢推辞,便说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大清的栽培,恰逢家中祠堂建成,有成就不应忘祖,若能得到亲笔题写的牌匾,光宗耀祖,不胜感激。慈禧应允,命李鸿章亲墨,题写“初泰麦公祠”。据说,李鸿章为了赶在祠堂工期结束之前送到,还专门派北洋舰队的一艘军舰将牌匾从北京护送到广州黄埔。

  听着老人讲的故事,抬头看了看这块由李鸿章亲笔题写的牌匾。“初泰麦公祠”,五个大字遒劲有力,刻在麦氏大宗祠右侧大门顶上,石匾长2.8米,宽0.8米。匾的右边镌刻“光绪己亥仲春”(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左边下首刻“李鸿章书”。

  祠堂的牌匾在多次战火中幸免于难。“文革”期间,红卫兵竟也没有认出李鸿章的手迹,牌匾得以保存至今。

  弃医从政 平步青云

  麦信坚不仅医术精湛,更在语言上有特殊天赋。他通晓德法英日四国语言,这也让他再次得到了命运的垂青。李鸿章深感麦信坚是个可造之才,若只为医师无疑会埋没他的才能,便劝其弃医从政,也因此,麦信坚得到了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麦信坚任北洋医局医官。光绪二十二年随李鸿章赴欧洲考察,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任驻德使馆二等参赞,任内尽力帮助李鸿章办洋务,李鸿章所需的机器、军火、武器均由麦信坚在德国购买。

  光绪二十八年麦信坚回国,后任天津工程局坐办兼红十字会医院总办、电车电灯公司董事、招商局总办兼电报局总办,后封敕御前二品顶戴花翎朝廷工部坐办。麦信坚任招商局总办时,曾为李鸿章创建北洋舰队购置舰只和舰上的军械、武器。

  民国三年,麦信坚受到孙中山的赏识,出任中华民国交通部次长。任内,适逢中俄共建中长铁路(长春—莫斯科)以及南满铁路,麦信坚参与其事,亲力亲为。此后,因年事已高,在天津官邸颐养天年。民国三十六年,麦信坚病逝,享年85岁。

  重学之风 至今犹存

  麦氏家族重视读书的风气不仅成就了麦信坚,也培育了当地许多优秀的人才。麦信坚的长子麦象禧,笔名“金狮子”,文笔华丽,是当时北京五大才子之一。而次子麦次尹是在津著名商人,也是私立旅津广东学校的创始人。族人麦瑞则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举人。

  麦信坚父母并不是奢华之人,儿子发达之后他们没有急于建大宅深院,因此故居还保持麦信坚儿时的风貌。父母把麦信坚寄回的银两买下了住宅旁边的地块,修建了麦氏家族的第二个公祠。与青砖青瓦的麦信坚故居相比,公祠显得有些富丽堂皇:两扇厚重的大门,漆有金箔的匾额。进入里面,有木雕似的花鸟虫鱼,石刻的八仙贺寿,青砖灰瓦,雕花凭栏,岁月已旧,仍有光泽闪动,仿佛在诉说当年的繁华。

  麦剑辉说,祠堂除了祭拜祖先、讨论家族大事外,小的祠堂很多被作为家族的私塾,麦信坚家的这个祠堂清朝民国年代都是作私塾用的。

  “麦氏的祖先非常重视读书,在村里读书的孩子,太祖公都会帮他出学费和校服费。”麦剑辉说。由于重视读书,这个村落不仅走出了像麦信坚这样的传奇人物,清代还出了好几个举人。位于南湾涌边最大的麦氏宗祠前,至今还可以见到当年中举所插的旗杆,据记载就是为了纪念清道光年间麦瑞中举。

  如今,虽然赞助读书这一传统不再,但重视读书的风气没变。近年来,村里不但走出了几位教授,还有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更有一些学生走到了国外。

  吹着清风,闲适漫步于石板路和两岸古村的包围中,正是这种历史沉淀,造就了南湾多少文人雅士风流人物,也留下了不少的珍贵文化古迹。

  古树春深更著花

  ■记者手记

  一千多年前,广州东部的黄埔就已是世界著名的商埠和重要的贸易港口。这里古迹众多,处处展现着浓郁的海港风情。与南海神庙水陆相连的南湾水乡,以亭台楼阁、龙舟码头、秋枫古堤构成了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风情画卷。然而,以前我们并不知道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那岭南风情浓郁的老房子里藏着如此传奇的人物和故事。南湾麦信坚的故事,就让我们感叹不已。

  广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广东人也是最早去看世界的先驱,尤其是先富起来的广州人,他们出国经商、留学,带回了新观念、新思想,影响了整个近现代中国。他们的传奇故事就是活生生的中国近现代史。他们的故居与那些古老的村落就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在黄埔南湾我们无处不感觉到历史文化底蕴丰富。

  这里亭台楼阁、拱桥石板路、龙舟码头、柳岸榕岛、秋枫古堤、小桥流水。它不是“周庄”胜似“周庄”。南湾是电影《三家巷》和《林则徐》的取景地,还有一些引人入胜的古迹,如:古海崖遗址,明代陈献章、湛若水的“常春岩”题字,麦氏宗祠,南湾会堂等。这里不仅有麦信坚的故事,还有近代粤剧名家麦炳荣当年演出《七虎渡金滩》、《凤阁恩仇未了情》轰动粤港的故事,这一切都为美丽的南国水乡增添了迷人色彩。

  据介绍,目前古村落里还有100来户古民居。我们来到南湾寻访麦信坚的故居,但非常遗憾的是它已被麦信坚的后人租给他人居住,一把大锁把我们挡在了门外。据说粤剧名家麦炳荣的故居也是同样的命运。其实,人物的故事才能让一个地方“古树春深更著花”,增添文化的内涵。如何保护名人故居,挖掘老房子背后的故事,需要政府部门思考解决,不要让它们随着岁月如烟而逝。

[作者:刘欢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