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出版界称诺奖效应似考试:我们答得都不尽如人意

2012-10-17 11:36:00 来源: 文汇报 
字号  

  10月16日,星期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6册莫言小说文集摆上了上海书城等书店的柜台。这时距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已过去5天。在全国图书市场从网上到实体书店一片“缺货”声中,终于有一股活水注入了这个空前饥渴的池塘,尽管数量仅有区区8000套,但毕竟改善了“无书可卖”的窘境。

  据悉,这8000套飘着墨香的莫言小说文集还印着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宣传语;而改为最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宣传语的文集还在抢印中,下周将大批上市,可供应全国市场。如此算来,从诺奖宣布到图书上市,相隔时间在10天左右。别小看这10天,它意味着“诺奖效应”后的第一个销售黄金期,可惜付之阙如。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对记者说:“如果将‘诺奖效应’比作国内图书出版界的一场考试,我们答得都不尽如人意。”

  “莫言热”早就有迹可循

  “读者的需求是隐藏的,只要有巧合的机会就会爆发出来,就看哪家出版社做好了充分准备。现在市场供应跟不上读者的需求,应该令我们出版界感到尴尬。”郏宗培说,“无论怎么说,市场判断意识弱是此次‘莫言热’给予的最大警示。”

  他坦承:“莫言热”早有迹可循。在诺奖公布前小半个月,由于国外博彩公司将中国作家莫言列为赔率榜第一位,此后上上下下几次,但都在前几名之内波动,引发了海内外对莫言的无限遐想与好奇。受此影响,在10月11日之前,各网上书城和实体书店的莫言小说库存就已经告急。不过异常的行情变动并没有促使各出版社向书店发去更多图书,这导致获奖消息一出,才刚刚第一轮抢购过后,长时间的断货之苦就折磨着读者和书店。“一般情况下,莫言这样的作家的作品,保持一定的库存是必要的,现状本可以避免。值得反思的是我们集体麻木了。”

  平时《蛙》一月只卖10本

  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出版社。客观情况下,无论是网上书城,还是实体书店,对于像莫言这样的传统作家的文学作品,库存向来很少。这是与销售记录挂钩的。据媒体调查,在上海书城这样的大型书店,平时莫言卖得最好的书就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一个月能走10本已经很不错。刘震云、王安忆、刘恒、苏童、余华、毕飞宇、方方等当代国内文坛一线作家的情况,也和莫言差不多。在图书市场的中心舞台上,走货量最大的文学作品是青春文学、奇幻文学、漫画、人文、历史穿越小说和各类网络文学的纸质书。在这样的情况持续多年之后,从出版商到书店经营者都不再相信传统文学还能创造销售奇迹。这次莫言作品5到10天的“空白期”,真实记录了出版相关行业的反应时间,也折射出传统文学从边缘重返中心所走过的漫长路途。

  出版社认为,幸运的是从公布大奖到颁发大奖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莫言赴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国内出版界虽然赶了个晚集,但还有机会。

  读者兴趣能持续多久

  获奖后,莫言接受采访时说,他认为诺奖引起的热潮只会停留很短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而人们对文学的关注“过段时间就又回去了”。他甚至表示不相信自己的书已经卖断货了,以为是媒体的“夸张”,还说“书卖得越多我越惶恐”,惶恐的是“人家说这个人得了诺贝尔奖,必定是字字珠玑,篇篇都是杰出的作品,假如一读以后,说‘这破小说’,对我很失望……”

  关于莫言所说的“诺奖效应”不会超过一个月的判断,北京精典博维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理解这是因为莫言在“风暴”的中心,异常平静、冷静,体现出国际级大家应有的智慧和理念,“而我们在风暴的外围,不仅体会到了真正的‘莫言热’,还在加班加点地为莫言老师的优秀作品早日上市而忙碌”。

  北京精典博维文化有限公司是这次“莫言热”中的另一大出版商,即将推出全20册的莫言文集,包括未系统发表过的剧本、散文、文论等。据最新消息,由该公司策划、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莫言文集中第一本新作、剧作集《我们的荆轲》今天将上市,本周五供货全国。陈黎明向记者透露,文集的其余各本将在本月底之前陆续与读者见面。到那时,距离莫言所说的“不会超过一个月”已相差无几,陈黎明表示他有信心,“好书不在于一时的热销,而在于阅读市场持续的认同”。

  与出版商的愿望相悖,一位网友在百度贴吧发出的“诺奖之前有多少人知道莫言”调查帖下面留了这样的一句话:诺奖之后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知道莫言?对文学的悲观与乐观,忧虑与希冀,向着明天同行。

  记者 吴越

[作者:刘欢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