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9月20日电(记者 赵建华)香港回归过渡期中英谈判的名人、原国务院港澳办常务副主任陈佐洱20日携《我亲历的香港回归谈判》赴港,向世人公开中英谈判最后阶段的真实细节,披露回归前夕中英就香港防务、财政预算等关系香港千家万户切身利益问题反复角力的内幕。
1994年3月11日,陈佐洱奉命从北京赴香港,出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从那天开始,一直到1997年6月30日他先后担任中方14个专家小组组长,主谈了包括防务与治安交接、财政预算案编制、政府资产和档案移交、终审法院筹建、特区永久性居民身份认定和护照签发、机场码头铁路等大型基建和电信等跨“九七”重要专营权批出一系列重要议题,最终全部与英方达成共识。
中英谈判过程中,陈佐洱名声大震,甚至一些香港的出租车司机也认识这位中方谈判代表。香港回归15年后,陈佐洱把自己当年参与的谈判往事整理成辑,公诸于众。
包括陈佐洱在内的中方谈判代表为香港回归付出的艰辛努力,至今仍被人感念。20日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可谓高朋云集。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洪小勇以及董赵洪娉、梁爱诗、叶刘淑仪、吴康民、铁鹰、吕志和等政府高官、政界名流、商界大腕、知名学者都赶至捧场。
《我亲历的香港回归谈判》谈及的一些事,林郑月娥当年亦有参与。她表示,199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顺利的交接工作印证了谈判的成功。陈佐洱对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读者通过阅读陈佐洱的书,了解香港回归祖国这段历史,更珍惜现状,对香港的未来更有信心。
陈佐洱表示,应珍惜香港700万同胞在祖国关怀支持下创造出的繁荣稳定,总结历史是为了向前看。
当天,他还在香港即兴朗读了书中的一段文字。“一代代勤劳、智慧、奋发有为的香港人移山填海,陆续拓展出了告士打道、天星码头、大会堂和交易广场……香港这座国际经济中心不断重塑着自己的现代化面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中英谈判是‘长江’中的一个浪头。投入祖国怀抱的香港,从此以一浪高过一浪的气派奔腾向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