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探索建立国际板”的要求。也就在这一天,上证指数和深成指分别出现了2.14%和2.93%的下跌。
今年来,每逢消息面上提及国际板,股市都会出现下跌。
6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其转发的发改委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中表示,“研究制定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的制度规则,认真做好相关技术准备,适时启动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试点。”消息发布后,6月4日,沪深股指跳空下跌,上证指数报收2308.55点,跌64.89点,跌幅为2.73%。
尽管当日中午上交所紧急澄清,“国际板近期没有实质性启动计划”;收盘后,证监会亦出面表态称,“正研究国际板思路,推出无时间表”;不久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北京接受香港媒体采访团访问时也表示,推出国际板涉及的法规十分多且复杂,包括法律、会计、财务、跨境监管等在内的问题,均须逐一解决,“长远来看,一个开放的市场一定会出现境外企业到境内上市的情况,但是因为太复杂,需要研究较长时间。”他说,何时推出国际板还没有时间表,“但将来总有一天会推出”。而在9月12日“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再次表示,国际板肯定要推出,准备工作要继续。
国际板“肯定要推出”这是确定无疑的。既然国际板推出,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关方面在推出国际板上态度如此坚决?仅仅是因为“长远来看,一个开放的市场一定会出现境外企业到境内上市的情况”?
众所周知,国际板一旦推出,红筹股回归加上跨国公司IPO,大量超级大盘股登陆A股市场,必将带来中国股市估值中枢的大幅下移,不仅高价发行的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面临去泡沫化的痛苦过程,与成熟市场相比价格依然高估的蓝筹股,也会继续下跌,A股市场将在艰难的股价结构调整中,与成熟市场逐渐接轨。
显然,有关方面在推出国际板上的坚定态度,某种程度上已经表明,国际板是否推出,股市承受力和市场时机固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但这并非影响国际板推出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从金融改革的国家战略规划来看,国际板的推出其实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越来越紧密地关联在一起。
国际板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众所周知,所谓国际板,就是指境外企业在中国A股市场发行上市的板块。在很多外资机构和部分学者看来,推出国际板是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国际板的推出,可以让符合条件的国际金融组织、境外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将持有的人民币投资我国金融市场,使国际板成为吸引人民币回流的重要载体;同时,让国外公司通过中国股票市场募集人民币,也可以加速人民币除了贸易项下的可兑换外,资本项目下也可实现自由兑换。
这当然是专家学者们所憧憬的最理想状态。不过,由于当前人民币并未实现自由兑换,因此,无论是海外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募集到人民币,还是国际金融组织、境外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手中持有的人民币,这些资金若不回流中国国内,都无法使用。问题是,这些人民币回流国内后将何去何从:是抄底楼市,将楼市泡沫吹大,还是在股市东冲西突,兴风作浪?或者干脆存放在银行,等待最佳汇率兑换时机,兑换成美元,实现货币套利,造成汇率市场波动?即便这些人民币被海外上市公司拿回本国,通过货币兑换,上市公司换回本国货币进行投资,而该国央行通过兑换将人民币转换成了该国储备货币,鉴于本币作为外国储备货币,意味着本国货币发行将超过本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量。这意味着,一旦这些储备货币借助投资进入中国,中国将因为大量流入“超过本国经济增长所需货币量”,而出现流动性泛滥,虚拟经济膨胀,甚至催生恶性通胀。
显然,在作为一盘棋的诸多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国际板推出并不能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脱离整体改革进程的单兵突进之举,也不能仅仅为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推而推。国际板的推出,应当是货币制度、利率制度、资本项目和国际收支等各项改革立体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当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各项金融改革立体推进、同步进行,国际板的推出才能拥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并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为什么推出国际板目前没有时间表。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所展示的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以及与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的改革路径,显示的是我国金融改革试图多点突破、立体推进的战略思路。而“探索建立国际板”中“探索”,强调的显然不仅是股市的承受力和市场时机,更包含着金融改革各个环节在推进中的相互配合,而国际板不过是人民币国际化立体改革中的一个环节。
徐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