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精华推荐 > 社会

盘点周克华生前五大未解之谜 或在缅甸历经腥风血雨

2012-08-23 08:02:12 来源: 中国网
字号  

  是什么,让周克华在对待其他人的生命时,呈现出与对其亲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有人提出,这大概源于周克华在缅甸期间的经历,使他将杀人抢劫视作一种完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职业化行为。而在沈亮看来,导致周克华人格分裂的关键,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

  沈亮提出,生命教育应该是孩子自出生之日起,接受教育的第一课,教导孩子们尊重所有有生命的个体,不仅是人。我们的教育缺少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敬畏,在面对他人的死亡时,很多人表现出麻木与冷血。不仅是周克华,近年来网络上频繁出现的虐猫、虐狗事件,其实都在为我国生命教育的缺失敲响警钟。

  同时,沈亮也提出,对于生命的尊重,应该是平等的,不受个人财富及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换而言之,一个乞丐和一个亿万富豪或是国家元首,他们在占有财富和社会地位上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们生命本身却并不应该因这些因素而变成千金之躯,或贱如草芥。

  在周克华成长的道路中,家庭因素导致的自卑,使他或多或少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轻视,在一些生活细节上,诸如从事“上河沙”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及在火车站当搬运工时,周克华也很可能感受到了别人的轻视,体会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格被践踏的滋味。这一切,都为他后来对其他人的生命毫无怜悯之情打下了心理基础。

  徐光兴认为,对底层人群的关注,和倡导对生命的尊重,才是从根本上防止下一个“周克华”出现的首要任务。

  周克华被击毙一周以后,对周克华死讯的质疑未见平息,反而从最初的“被击毙还是自杀”,升级成“死的到底是不是周克华本人”。周克华的死像是一面三棱镜,立在公权和公众之间。“这到底是公民意识的觉醒,还是怀疑一切的执拗?难道猜疑猜测,真的成了多元时代的隔离墙?”  记者|邵乐韵 实习生|冯秀民

  一束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出各种单色光。一则悍匪毙命的消息公之于众,得到的反应不仅是拍手称快。

[作者:杨江  编辑:赵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