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和砂石地面减轻排水压力
一些城市研究发现,扩大绿带带和铺设砂石路面可以起到快速渗水的作用,从源头上防止地表水汇聚成洪流;也可以减缓废水涌入下水道的速度,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降低管道堵塞和满溢的几率。
英国首都伦敦采用了“可持续排水系统”,主要通过四种途径“消化”雨水:一是利用冰箱等设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再利用,二是修建渗水坑、渗水步道以及进行屋项绿化,三是把雨水引入水池或盆地,四是利用池塘或湿地吸纳某一地区的雨水。
每个地区因地形和人口密度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记者在伦敦北部的卡姆登区采访时看到,当地民宅的院子里要么植树种草,要么用细沙、石子或砖块铺地,很少看到水泥地面,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也多由方砖铺成。
英国环境署推广“可持续排水系统”的目标是,在国内所有适合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的新开发项目中,都采用这种系统;针对已有排水系统,则要不断翻新,代之以“可持续排水系统”。
在日本首都东京,都政府也十分看重绿地和砂石地面的渗水作用。除此之外,东京和日本其他一些城市还逐步将道路路面改换成环保的透水沥青。
法国首都巴黎和荷兰的鹿特丹,在绿化屋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记者了解到,一般的做法是,在屋顶平台的防水膜上铺设2至5厘米厚的涂层,这一涂层可防渗漏并确保排水,然后再铺上4至12厘米厚的透气松软泥土,栽上绿色植物。不过,由于成本较高,绿化屋顶在这两座城市并不普及。
“水广场”和立坑增加蓄水空间
在地面空间较为宽阔的地区,还可以通过修建蓄水池、储水坑、河道、地下停车场等方式,增加存水空间,防止雨水泛滥成灾。
鹿特丹常年雨水众多,仅靠现有沟渠和河道难以彻底疏导洪水。建筑设计师们便结合城市开发,建造了许多具有储水功能的“水广场”。这些“水广场”有的在低洼处依据地势而建,有的则在现有小区广场上凿建而成。
建筑师们还将“水广场”扩展成“运河”,在河两侧建造人行道、座椅和雕塑。水落时,这些座椅就作为公共设施;水涨时,高耸的雕塑依然能够浮出水面,也成为城市一景。
鹿特丹还在一些大型建筑物下面修建空间设施。水落时,这些空间设施可以作为地下停车场;水涨时,这些空间设施就变成临时大型蓄水池,并在涨水前预先向市民发出禁止停车的警告。
近年来,东京在中小河流旁修建了不少大型储水立坑,立坑之间有内径l0米的管道相连;管道通向城郊的地下水库。水库还装有4台由航空发动机改装成的高速排水装置,这些设施都起到了较好的存蓄雨水作用。
加装储水装置实现雨水再利用
记者调研了解到,一些经常遭受大雨侵袭的城市,不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排水体系,还开发了大型雨水收集和再处理设施,将所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浇灌、清洗和建筑物降温,既减少了排水量,又实现了废水再利用。
在东京,很多建筑安装了雨水再处理设施,其中:墨田区的一些做法已经成为雨水利用的样板。墨田区面积不到14平方公里,建有185处大型雨水处理设施。记者在墨田区两国国技馆采访时了解到,场馆屋顶约有8400平方米,可收纳1000立方米雨水。这些雨水夏天可用于降温,冬季可用来融雪,平时还可以冲洗厕所。
在墨田区的街道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居民们凿建、摆设的水池、水罐和水桶。这些容器在收集雨水后;可用于浇灌花草和菜园,也可用来清洗车辆。墨田区实施促进雨水利用的补贴制度,购买容量在l立方米以下的水罐可获得一半费用补贴,修建中型储水槽可获得30万日元(约合2.4万元人民币)补贴,大型储水槽可获得100万日元(约合8万元人民币)补贴。
大阪也积极发展雨水利用系统。大阪府办公楼前的广场上,设有大型储水罐,所存储的雨水可用来浇灌旁边的绿化带。大阪府环境农林水产综合研究所的屋顶设有500升储水罐,可以利用雨水为建筑物外墙上的爬藤植物浇水。在大阪国际会议场,也建有大型储水装置,每年雨水利用量达5700立方米,相当于所购自来水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