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8月5日电 香江漫话:香港“树博士”的都市原生林
中新社记者 吴冠雄
香港的绿化覆盖率大约是70%。这个数字超过了北京的45.6%,也高于纽约和伦敦。但是在人称“树博士”的香港大学地理学系讲座教授詹志勇眼里,这个成就恐怕还远远不够——因为它们大多不是本地树种。
“本地树种对生态的带动更大,也很美观。”詹志勇对记者解释说。“因为一个生态系统要有动物,比如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树林要为它们提供食粮和筑巢的环境。外来的树种并不合适,动物不会来。”
詹志勇说,一千多年前,当北方农民大批迁移至香港时,他们带来了比较先进的农业耕作方式,但是也破坏了原生林。之后港英政府根据在其它地方的经验,多使用澳大利亚、非洲的外来树种,直到十多年前,香港才逐渐认识到本地树种的重要性。
香港观鸟会前主席张浩辉曾经对传媒指出,栽种了原产澳大利亚的红胶木和白千层的植林区虽然很美,但观鸟爱好者一见到这些树就知道要放弃,因为永远找不到鸟儿踪影。
但是现在,香港第一次在城市里拥有了原生林。在香港建造业议会的九龙湾零碳建筑项目中,包括一个200株树的原生林,面积达2千平方米,已经对市民开放。建造业议会表示,每株成年树木每年可以吸收23千克的二氧化碳,相信整个零碳建筑项目370株树可以降低空气温度约摄氏1度。
詹志勇担任了这个原生林项目的植物专家顾问。他曾经在屋顶试验过20株左右的原生树种,所以对于这个原生林很有信心。“它们要求高,要自然环境,不然长得不好,不健康。”
原生树种的土壤,不能用三合土。树种也不容易找,都是承办公司在珠三角一带买回来的。“内地的原生树种也不多,最初承办公司只找到两三种,而我们原定的是50种。我说不可能,你们没有用功。”
于是承办公司扩大范围,搜索更多的苗圃,花了几个月时间,最终找到了52种原生树种,“这很难得”。
都有些什么树呢?詹志勇如数家珍:大型的有小叶榕、樟树、木莲、秋枫等;中型包括白桂木、雀榕、铁冬青、浙江润楠、石笔木;小型的有黄牛木、五月茶、豆梨等。他特意说,石笔木、豆梨这些树,“开花时特别美丽”。
根据树冠的结构,大、中、小型的树搭配起来,“林像”比较好。选种的时候,也注意到美观的因素。但是现在原生林才刚刚起步,“市民不要急,要等它们慢慢长大,过二、三十年,才会有‘林像’。”——“树博士”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说,“我们的说法叫‘林像’”。
这个项目成功之后,詹志勇希望原生林能够在香港“遍地开花”。特别是西九文化区,根据此前英国建筑师的设计方案,届时将需要5千棵树木打造19公顷的森林公园。如果做成原生林的话,需要早早着手准备,比如树种。“不要到时候又用外地树种。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随便。”他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