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珠江流域上游的广西柳州柳江内,一起“食人鱼”伤人事件引发社会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强烈关注。食人鱼早期是作为热带观赏鱼被引入国内,但鉴于这一物种具有强大的破坏性,2002年农业部已禁止各地销售这一动物。专家指出,本次柳江伤人的食人鱼,很可能是经走私入境后,被市民放流到柳江所致。不过,出于观赏需要而引进的外来物种成为“杀手”的,绝不仅食人鱼一种,外来物种入侵正严重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
“食人鱼”伤人引强烈关注
柳江是我国第三长河流珠江水系的重要支流,近期这里出现的食人鱼咬人事件引发各界关注。7月7日下午,柳州市民张凯博来到柳州市柳北区白沙二队附近的柳江亲水平台给小狗洗澡时,突然遭到3条凶猛的鱼类攻击,其中一条鱼突然咬住张凯博的手掌不放。张凯博忍痛将鱼甩上岸,这才发现自己的左手手掌几乎被啃掉一块肉,已经血肉模糊。之后,随行的吴日华因好奇在玩弄这条鱼时,拇指也被咬伤鲜血直流。
张凯博注意到这些鱼有着红色的眼睛和锯齿般锋利的牙齿,经过网上查询,他发现这条鱼竟与产自南美洲的食人鲳一模一样!
7月9日,经广西水产研究所、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和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组成的专家组鉴定,该事件中疑似食人鱼为桑氏锯脂鲤,俗称红腮钻石水虎,隶属于鲤形总目脂鲤科锯脂鲤属,是食人鲳的一种。
广西水产研究所资源保护专家周解说,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原产于亚马逊河,共有20多个种类。食人鲳长着锐利的牙齿,一旦被咬猎物溢出血腥,它就会疯狂无比地用其锋利的尖齿,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一般疯狂撕咬切割,直到猎物剩下一堆骸骨,由于攻击性强,食人鲳对生态环境有潜在威胁。
为了解柳江中食人鲳种群的情况,柳州采用放网、垂钓等形式在事件发生地点上下游河段进行诱捕,并鼓励市民参与捕捞。经过5天的集中捕捞,没有新发现食人鲳的踪迹。“这说明目前柳江内食人鲳的数量并不多,所以市民不要盲目恐慌。”周解说“食人鲳”喜欢生活在水温为22℃至28℃的大江大河里,当水温降至7℃时就会死亡。“柳江水温每年有数日在7℃以下,按道理说‘食人鲳’应该生存不了。”
外来物种“蚕食”生态环境
据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杨军介绍,目前柳州境内大约有10多种外来水生动物,常见的有巴西龟、牛蛙、食蚊鱼、清道夫、鳄龟、雀鳝等,“外来物种随意放养野外,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完整与平衡,所以柳州市一直禁止向柳江河放流外来水生物种。”
来自北美洲的雀鳝的嘴类似鳄鱼嘴,有着锋利的牙齿,生性凶猛,生存能力强,对本地渔业危害巨大“近年来常有渔民在柳江中捕获‘雀鳝’,而且个头越来越大,迄今捕获的最大的一条超过半米,有两三公斤重。”柳州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执法人员王平均说,这说明雀鳝这种外来鱼种已较多地存在于自然水体中。
红火蚁是一种农业及医学害虫,源自南美洲。南宁市正遭受着红火蚁入侵。2005年南宁发现红火蚁,今年6月份发生市民被红火蚁蜇伤事件。红火蚁于1930年传入美国,并于2001年、2002年通过货柜箱及草皮从美国传至澳大利亚及中国台湾,后又通过家居垃圾从中国台湾传入广东省,继而蔓延至中国大陆其他地区。
在广西北海市,一种叫互花米草的外来生物严重影响着当地生态。这种原产自北美洲大西洋海岸的植物,是我国为保滩护岸、改良土壤、绿化海滩和改善海滩生态环境引进的,但目前已泛滥成灾,我国在2003年把互花米草列入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观测数据显示,目前广西沿海互花米草分布面积已比移植时扩大数百倍,直线距离扩散了40公里,主要分布于广西丹兜海沿海滩涂。山口红树林保护区是广西海岸主要的互花米草散布区,从1979年到现在,这一区域互花米草的平均扩散速率在20%左右,目前互花米草的扩散严重挤压红树林周边生态空间。
水葫芦又称凤眼莲,原产于南美,上世纪30年代,水葫芦作为畜禽饲料引入国内,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后逃逸为野生。《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柳州市柳东新区的三门冲以及柳江县的响水河看到,水面被密密麻麻的凤眼莲(水葫芦)覆盖。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会对生活的水面野蛮“封锁”,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一些水生动物缺乏足够的食物而死亡。
柳州市水上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大队每天都会从柳江中打捞大量的水葫芦,柳江的五大支流由于水葫芦蔓延而成为“死河”“我们就此早已向上级反映,光靠我们人工打捞成效不大,建议作为生态灾害来治理。”
“阻击”物种入侵难度大
面对来势凶猛的物种入侵,近年来各地尝试多种办法,但外来物种依旧打而不绝。
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法、生物与农业防治法和生态防治法等是对付入侵物种的主要手段。据介绍,化学防治是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办法,这些药物能较快地杀灭有害物种,但对环境会造成负面影响,而高效、安全、环保的生态防治法研究仍跟不上,目前还无法大范围推广使用。
以福寿螺为例,专家表示,局部单一的防治并不能彻底根除福寿螺,只要少量的福寿螺存在,就可能导致福寿螺灾害的重新爆发,因此福寿螺的防治、控制不仅需要单一技术上的突破,更为迫切的是如何对灾害进行准确预测,如何利用各种防治手段阻止灾害发生,如何整合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多层次、多阶段的综合防控。
柳州市园林科研所高级工程师石亮成介绍,对付福寿螺,柳州已经找到了新的应对办法:以前对付福寿螺,只有用手抓,并消灭掉它红色的卵块。而现在,规模养殖场收购福寿螺来养黄沙鳖和鸭子,收购价能达到1元/公斤左右,经过这样的推广,一些县区农村稻田的福寿螺逐渐绝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胡隐昌建议,在目前动物蛋白饲料来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应积极探索福寿螺作为鱼粉等蛋白饲料替代品的可能性。
胡隐昌认为,相对于植物,外来水生动物有隐蔽性特征,处理起来更麻烦“江河流动性强,情况很难控制。”他说,对付形成入侵的物种和没有入侵物种,策略有所不同,对形成入侵物种,目标是如何控制或减少其危害性,尽最大努力利用正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