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资产管理提上日程: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化成趋势

2012-07-19 15:22:00 来源: 金融时报 
字号  

  目前,有些银行理财资金的运作模式是资产池模式,即多个理财产品对应多项资产,单个产品的风险和成本无法估算,这样,万一某项资产出了风险,银行无法让某个或某些客户去承担责任,最终可能还是银行自己来承受损失。也就是说,银行理财产品资产池的运作模式,让银行自身无法转移风险,继而可能放大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而开放式理财产品,通常是一个产品对应一个资产组合。因此,无论是对于监管层,还是银行自身,开放式理财产品都将更加易于管理,这样,银行也才能有更多精力真正用于提高资产管理能力。

  记者孟扬从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第一款外币和人民币理财产品至今,银行理财已走过近十个年头。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理财业务的品种和投资范围日益丰富。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坐享高额的息差收入,缺乏转变盈利模式的动力,理财业务更多地成为维系客户、争夺存款的“工具”。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理财业务有望摆脱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附庸的地位而作为一项真正的中间业务壮大起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银行业人士意识到,银行理财业务必须改变目前以满足客户单一投资收益为目的的经营模式,实现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

  向资产管理转型成为共识

  近几年,银行理财业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从资金投向的维度看,理财产品已经涵盖了债券与货币市场、信贷资产、票据资产、股票、基金、股权、结构性产品、黄金、艺术品和其他消费品等多个投资对象。银行理财产品几乎是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品种最丰富、风险相对最可控的投资品种,在给居民提供了稳定的财产性收入的同时,也进一步稳定了商业银行客户基础。

  但是,目前从给投资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角度看,几乎所有开发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以满足客户投资收益为目的。随着客户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不可能一直以满足客户单一投资收益为目的。因此,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必须改变目前单一理财业务的经营模式,实现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

  在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初期,主要目标就是防止客户流失,因此维护和稳定客户的要求重于单一中间业务收入的要求。“商业银行在巩固客户基础的内在动机驱动下,往往将理财产品设计成与客户共担风险的模式,而不是将风险向客户转移。与之相应,投资者获得的收益也并不是完全与自身承担的风险相匹配。在资产池的运作模式下,银行并没有将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或损失完全交由客户享有或承担,未达预期收益的部分可能由银行内部其他收益弥补,同时超过预期收益的部分归银行所有。”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肖芳表示。

  与之相对应,资产管理的盈利模式是客户承担风险,投资管理人只收取管理费或顾问费,而对于投资者收益,则是按照净值或者估值来足额分配。

  因此,在资产管理被提上日程的同时,按净值分配收益的理财产品成为国内主流商业银行一致认同的理财市场发展方向。理财产品朝着开放式、基金化的方向发展,也越来越被业内人士认可。

  理财产品应朝基金化方向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理财产品朝着基金化方向发展,有诸多益处。

  首先,产品基金化运作后,投资者可以按照净值或者估值来获得收益。之前的理财产品业务实际上是按资产负债业务管理,理财产品有预期收益率,有投资成本,需要计提银行拨备,计提风险资本。特别是当标的资产无法取得公允价值的时候,就很难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做出公平的利益分配。“理财产品基金化运作后,资产池或组合产品向净值产品转变,同时根据公允价格取得有效性来决定开放期。按照资产管理的投融资方式去管理,商业银行彻底摆脱了因刚性兑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所隐藏的风险,理财产品的收益核算和分配也更为简便和快捷。”肖芳表示。

  其次,产品基金化运作后,银行理财产品可以由客户根据自身现金流的需求状况,在工作日申购或赎回,自主决定投资期限。“目前,基金化、开放式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以固定收益产品为投资对象,包括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这种理财产品的基金化运作,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高流动性和高安全性的投资渠道,同时不占用风险资本,无需计提银行拨备,可以说实现了理财客户和银行的双赢。此外,银行理财产品可以依托银行清算制度体系提供实时赎回,这是券商、基金没法做到的,或者他们需要支付很高的对价才可能实现,而银行在这方面天然具备实时功能,这会使银行开放式理财产品比基金公司更具有生命力和持续性。”肖芳认为。

  最后,产品基金化运作后,将减少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监管和管理成本。目前,有些银行理财资金的运作模式是资产池模式,即多个理财产品对应多项资产,单个产品的风险和成本无法估算,这样,万一某项资产出了风险,银行无法让某个或某些客户去承担责任,最终可能还是银行自己来承受损失。也就是说,银行理财产品资产池的运作模式,让银行自身无法转移风险,继而可能放大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而开放式理财产品,通常是一个产品对应一个资产组合。因此,无论是对于监管层,还是银行自身,开放式理财产品都将更加易于管理,这样,银行也才能有更多精力真正用于提高资产管理能力。

  基金化运作仍存挑战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基金化运作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对银行来说,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障碍。

  “一些银行是因为业务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开发跟不上,才做成了资产池模式,但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目前急需制定行业标准,每个产品要单独核算,每笔交易都在公允价格下进行。我们了解目前监管部门在做大量基础性工作,未来立法制度会大大加强。而银行也需要内练基本功。”一位国有银行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另一家国有大行的金融市场部人士则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在信息披露上确实不如基金等产品,比如像包含信贷类资产的组合管理产品,银行可能不愿意暴露信贷资产的信息。

  他同时也表示,银行理财产品信息透明度不高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银行理财产品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没有独立的账户,比如很多债券类产品投资的账户都是在银行自身的账户下,从会计报表上看不出区别;虽然银行理财资金要独立托管,但有些产品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托管,这些都对理财资金的独立运作和信息披露带来挑战。”

  此外,与银行理财产品有关的基础制度建设尚待完善。“例如没有建立一个中央登记系统,监管层无法及时掌握银行理财产品的全部信息,一定程度上导致政策传导的滞后,也令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面临更多波动。”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

[作者:黄政平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