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山西优雅绣娘一幅作品最高卖52万元(组图)

2012-06-07 08:57:00 来源: 山西新闻网 
字号  

得意之作《飞龙乘云》。

一针一线独具匠心。

对每一幅作品,总是精益求精。

  栩栩如生的奔马雄鹰、变幻多姿的福禄寿佛字、意境深远的国画名作……在太原市,有这样一位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她醉心于北魏民间刺绣艺术,十多年来,靠几支小小银针,创作出了众多刺绣珍品。她就是王美萱。

从照猫画虎到刺绣大师

  刺绣,又称丝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绣娘们凭借几支细针,数团彩线,便能在绸缎、布帛等材料上,构成各种图象、花纹或文字的工艺。从古至今,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四大绣品名扬海内外。其实,在我省,还存在着一种“北魏民间刺绣”,也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

  6月5日上午,记者走进太原古玩城的一间工作室,采访了民间工艺大师王美萱。

  柔和的灯光打在环室悬挂的“画作”上,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徐悲鸿的《八骏图》,以及《姜子牙垂钓图》《群仙祝寿》《十八罗汉》《江南四季》《文姬归汉》《高瞻远瞩》《马上封侯》《飞龙乘云》《汉寿亭侯》等绣品静静地俯视着室内,一时间让人感觉走进了博物馆。历代名画用丝线表达,原作的优美典雅之外,多了份鲜活灵动。

  1969年,祖籍东北的王美萱(满族)出生于我省大同市。五六岁时,她就与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她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绣毛主席像,自己也跟着照猫画虎。而邻居的女人们老老少少也多会刺绣,母传女、嫂传姑,宗亲相传,女孩子从小学绣各种图案的手帕、鞋面。直到27岁那年,父亲给她引荐了当地一位刺绣师傅。从此,王美萱的生活就没有离开那刺绣的绷架,靠着灵巧的双手,王美萱不停地绣啊,绣啊,把对生活的热爱融进了五彩的锦绣丝线中。

  每天,王美萱一绣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回家还要继续赶工。由于要仔细地盯着样板画稿看,还要长时间地拿着细细的针线不放,眼睛和手指就会异常酸痛。“最痛的是脖子,一直都低着头,有时收工后脖子麻得都动不了。”王美萱说。

  即使这样,王美萱也不愿意草草完工。发现哪里绣得不满意,就会拆了重新绣。看着自己一针一线绣成的作品,王美萱稍显伤感地表示作品卖出去的话还真有些舍不得。“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希望这些作品赶紧卖出去。这表明有人欣赏我的‘北魏民间刺绣’。”《诗经》和我省绛县的墓葬群中有“晋绣”记载及遗物发现。1965年,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了北魏太和十一年刺绣边饰残片,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王美萱所掌握的“北魏民间刺绣”,就是“晋绣”的一种。

  2008年7月,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王美萱“山西省民间工艺大师”、“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称号。2010年,王美萱成为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品味绣品关键看意境

  “辨别一幅刺绣作品的好坏,要看用线的粗细,一般来说,用的丝线越细越好。关键还要看对原画的理解,看是否绣出了原作品的思想。如果一幅画绣活了,其价值就可能达到万元以上,就可以称之为工艺品,同时也具有收藏价值。”王美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道。

  十字绣是在已经画好的网格上作绣,线色、绣法一般是提前配好的,学起来比较容易。而北魏民间刺绣拿到手上时,只是一块画布,画布上会印上你所要绣的图案,至于找色、找线,全部要靠自己去搭配。说起刺绣方法,王美萱如数家珍:北魏民间刺绣针法有36种之多,如打子针、蒙针、连针、反抢针等。各种针法都有一定用途,有些针法也可混用。北魏民间刺绣的色彩层次清楚、镶色合理、接色顺和,效果当以光、亮、齐、密、净、洁、凸等为佳。一幅大型绣品至少要用3个月才能完成。“工作时需要把画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不同的感觉去诠释绣出的作品。”王美萱边说边指着一幅画上的一角说,“也许就这么一小部分,就可能要用十多种颜色来制造出其淡进淡出的效果。”

学习六年才可能是好绣娘

  一群年轻女孩安静地坐在绣台边,以针代笔、以线代色,时而并置,时而交错重叠,一针针地通过图案色彩的细微变化,将斑斓的线色深浅融汇在一起。

  “这可是个需要耐心的活,根据作品尺寸,每件作品从选景、配色到完成都要花费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有时候一整天不吃饭,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绣,很累。不过,看着自己绣好的一件件作品,心里美滋滋的。”王美萱说,“绣娘也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年龄越小接受得越快。如果按工资标准划分,一般初学者每月能赚1000元左右;两年以上、肯接夜活的月工资就能达到3000元以上。”

  绣娘的年龄大都在20岁上下,要求具备艺术眼光,并且喜欢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想法,能将古老的工艺创造出现代的视觉。“如果绣娘能独立完成一幅作品,就可以算是出徒了,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绣娘还需要很长时间。”目前,王美萱的20多名徒弟中,只有一名徒弟最接近她的刺绣水平,这名徒弟已经跟王美萱学了6年多了。

绣艺提高关键在“悟”

  王美萱精心绣制的众多传世名作属不同画派有不同技法,或纯朴或华美或细巧或奔放,人们难以想象,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追求竟能通过她一针一线的表述得到完美再现。比如国画中常见的花朵,小小一瓣花瓣至少就得6种线色。而一些线条画,每一根简单的线条,都由无数点连成,这需要什么样的耐心?

  其实,比耐心更重要的,是悟性。王美萱每开始一幅画的绣制前,首先要做的是“读画”——理解画稿。先要看懂画稿的形态颜色变化,然后才动手。王美萱自己非常清楚,仅有“天赋”还不够,对作品的领悟离不开读书和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

  十多年里,王美萱只是埋头刺绣,很少想到名利,甚至没想到把自己的绣品拿出去参展参赛。终于有一次,几位朋友建议王美萱也要像剪纸、书法、篆刻等一样,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她才觉得是应该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工艺做点什么了。

  “国外一个普通的手工包,就能卖到几万元。”王美萱对此很不服气。她说,一个刺绣艺术家呕心沥血的作品,有时候一辈子也就一两件,理应在高平台上充分实现价值。她认为,刺绣的地位目前仍处于艺术“洼地”,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年轻女孩子越来越少。如果能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平台实现刺绣精品真正的价值,才能让更多的刺绣艺术家坚定不移地沉下心来创作精品。

  王美萱想,自己不仅应该将这一民间工艺传承下去,更应该让它走入寻常人家,被更多人了解、学习和喜爱。

一幅作品最高卖了52万元

  王美萱还透露,她创作的大型作品《江山多娇》已绣制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后期处理和装裱,不日将与社会公众见面。这幅作品已被一位客商以52万元收购。《江山多娇》由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卷名,56位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大家集体创作,从2000年开始创作,历时两年才完成。该画卷价值6000万元,全长120米、高1米,自山海关的老龙头为卷始,至海南岛的天涯海角为卷终,内有各省(市、自治区)名胜风景各一处,以磅礴的气势展示了祖国万里河山的雄奇壮丽,寄托了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堪称“天下第一长卷”。“每位画家的简介我都绣在了作品上。”王美萱介绍,绣品《江山多娇》突破了传统刺绣的“临摹”、“复制”,突出了创作题材和立意上的原创性。作品长3500厘米,高35厘米,从立意、创稿、定稿到完成绣制,她和12名徒弟、同门师兄弟历时半年多,用了100多种深浅不一的线色去表达画作神韵,为刺绣作品中少有的宏幅巨作。整幅作品以象征中华民族伟大形象的长城、长江以及湖海为主景,全方位展现了峰峦叠嶂、水天一色的气势。

[作者:张中江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