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新闻

央视记者讲述采访郑州交警杨华民背后的故事/图

2012-05-02 05:33:40 来源: 中原网--郑州晚报
字号  

引起共鸣的是他最本真的一面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从早到晚,摄制组跟着杨华民一起上班、一起下班、一起吃饭,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交警形象从陌生到亲切,从模糊到清晰,给摄制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过,‘我没有把心形的图案放在这个路口,我是把心放在了这个路口’,所以大家才觉得这个路口和别处不一样。”

代纪玲说,他们一共拍了三四十个小时,700G的内容,这段时间接触下来,她觉得无论对人还是对工作,杨华民都是一个真心用心的人。

“很多人给我发短信说节目做得好,其实我觉得功劳还是杨警官的。”

代纪玲说,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并不在于拍摄手法,而是从杨华民身上体现出的最本、最真的一面。

“如果能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人与人相互理解,那么这个专题本身的意义也就达到了。”代纪玲说。

市民:40个人中24个认识他

昨天中午1时许,记者随机采访了40位市民,有24位市民都知道杨华民,部分市民看到新闻后,马上就加了杨华民的微博。

“这么认真的民警,太难得了。”在中原路华山路口,正要过马路去万达广场购物的王先生,听说杨华民这个名字,未顾上过绿灯,非要和记者说上两句。

王先生说,凡事只要认真了,一切困难都不算困难,杨华民做到了。

提到杨华民的微博,王先生说太实用了,建议司机朋友们多看看,“只会有好处”。

曾被纠章者:送一幅字表示肯定

于秀荣今年70岁,去年8月份,她和杨华民“认识”了。

那天早上7点多,她骑电动三轮车路过杨华民的岗亭被拦下,说市区不让骑。

“我让他拿规定,他还真去了,说是公安部的规定,硬是将我的车扣到了停车场。”

于秀荣一气之下不走了,杨华民到哪儿她缠到哪儿,跟了三四个小时。

通过三四个小时的观察,她看到杨华民搀扶路过的残疾人、聋哑人过马路,还要叮嘱他们一番,“我放弃了,最后我找他要了警号和联系方式,他也给我说了”。

回家后,她觉得心里很愧疚,托朋友写了幅字送给了杨华民,“敬业乐民”,主要是对他工作的肯定。

[作者:记者 张竞昳  编辑:刘丽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