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0日电 香港《大公报》10日刊文说,鼓弄十多年的伊核问题似乎在突然间出现了可能得以消解的转机。虽然通过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传递给哈梅内伊的奥巴马口信,口信中所释出的“美国将接受德黑兰继续发展民用核计划”之超越往昔认知的立场,给日益激荡的中东态势起到降温作用。
虽然奥巴马的口信以“伊朗作出不研制核武器的承诺”来作为可能推展的美伊谈判的前提,也就是确保伊朗不能拥有核武器。与此同时,在新一轮伊核问题谈判的举办地出现争议的情境下,伊朗却也不甘寂寞地释出惊人消息。伊朗议员穆加达姆日前表示:“伊朗已经掌握制造核武器的知识和技术,能够‘轻而易举地’生产制造原子弹所必需的高浓缩铀。”虽然其随后又做出“伊朗政府不会走这条道路”之自我转圜式表达。对于这种美部分松动而伊愈发强势的迥异表现,人们究竟如何解读呢?
毫无疑问,即将举行的新一轮谈判还是会像过去一样极其艰难。媒体释出信息,西方国家将伊朗关闭库姆附近的核设施以及将其所有浓缩液转移出伊朗国外来作为谈判取得成果的基本条件,而这显然是伊朗不可能接受的严苛制约。由此也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实质性问题,即本次伊核问题谈判,还是会因为美伊双方分歧严重而再度以不欢而散来收场吗?
就伊朗方面而言,它的“核期待”显然不能被定性为无理取闹。不是吗,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员国,并且还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伊朗就完全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如果仅仅因为伊朗曾被美国定性为“邪恶轴心”而被整个国际社会排斥在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之外,则不仅有失公平,而且更会因为“防核扩散”体制的双重标准而从根本上动摇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事实上,奥巴马口信中所给出的允许伊朗利用民用核能的主旨转向,已然凸显了美国对伊朗“政教合一”政权的允许和接受。
同样,对美国方面来说,不能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是其必须坚守的“红线”。伊朗一方面表示自己拥有了研制核武器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却又作出对研制核武器的抵制姿态,从而也就给整个国际社会的应对能力提出了必须认真承受的意向性考验。(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