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南新闻

追记高级工程师刘振江 一生打了4860眼井的找水人

2012-04-05 17:12:20 来源: 东方今报
字号  

  “恒世铭记”

  河顺镇井上村自古以来没有打水井的历史,先民栖于此历今600载,人畜饮水,庄稼浇灌,皆仰于天,乡民渴水久矣。二零一一年遭遇六十年未遇大旱,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在安阳成立抗旱指挥部成立抗旱打井找水队,队中有“活龙王”之誉的高级工程师刘振江“定井”于此,饮水思源,为纪念刘振江工程师,我们将此井定名“振江井”。

  ——井上村全体村民二零一二年三月敬立

  井上村,一个很优美的名字,但这个村没有井。

  3月28日下午,记者出安阳西行40公里,来到一个半山坡上,这里就是林州市河顺镇井上村。

  村前的坡地,高高的钻井架还矗立着,沿井正在铺设水管,通向每个村民家里。井上挂着两条横幅,一条是“井上村村民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一条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怀念刘振江”,井边有一个“振江井”石碑,碑上横书“恒世铭记”。

  去年春,豫北大旱,中央及省委省政府要求地勘单位组建抗旱打井突击队,抗旱救灾。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在安阳成立抗旱指挥部,本已退休的刘振江主动请求“归队”,原因很简单,“没有谁比我更熟悉豫北的地质情况了。”同行的工程师高维征、王庆阁说,“老爷子”1997年退休,其实退而不休,一直在义务帮村民找井。

  这次抗旱,井上村是重点村,村里此前打过多次井,都不出水。

  井边围满了村民,他们在清明时节,为“振江井”揭碑。从井里取水,跪在碑前,将清水默默地洒在碑上。600年来,这个村有了第一眼井。

  百十人几乎都是中老年人,他们听说有记者来,早早等在那里,希望记者“好好写写刘工”。

  “除了娃娃上学,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家的,都来了。”该村支书姓魏,他说,“井上村原有上千口人,因缺水,人逐年离开,现在,全村只剩下400多口人了。”

  井上村缺水,49岁的村民李东林有着深刻的记忆,“那时我8岁吧,没水喝,距村8里地的山脚下,有个水坑,渗一夜,第二天早晨坑里会有点水。村民都夜里在那儿排队,坑口小,父母用绳子系着我倒吊坑里,舀点水回家。现在,就是靠水窖,夏季储存一点水,洗菜刷锅洗脚循环使用,有时还需买水,8块钱一吨。洗澡,隔几个月去一次县城,花钱舒服地洗一次。”

  刘工来村里找井,李东林就整天跟着他,“我真是太希望找到井了,4月16日开始下钻,4月21日上午出水。”说日期的时候,李东林脱口而出。不仅李东林,这里的村民,对这两个时间点,都能脱口而出。

  从定井到出水,高维征见证了整个过程:“钻井开始的第一天,就有村民在这里跪着,上香,晚上也不走。进行到第三天,270米了,仍未出水,井杆断了,工程暂停。‘老爷子’来了,村民都来了,齐刷刷地跪在那里,请求不要停工。‘老爷子’看看钻杆带出的岩粉,说,换井杆,继续打。钻机打到415米时,水喷涌而出。”“出水只有7分钟,全村人都哭了。”李东林说。

  “我曾对刘工说,如果打出井,就以你的名字命名。”井上村魏支书说,“当时,刘工只是笑笑。现在这口井定名‘振江井’,如果刘工还在,也许他不会同意的。”

[作者:杨永平/文通讯员叶晨/图  编辑:赵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