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南新闻

追记高级工程师刘振江 一生打了4860眼井的找水人

2012-04-05 17:12:20 来源: 东方今报
字号  

  “传说”

  今年3月23日,林县成千上万的人,翻山越岭,来到世世代代缺水的彰化村,庆祝全县有史以来打成的头一眼活水井,亲眼看看人称“活龙王”的找水人刘振江。

  ——摘自《河南日报》1982年7月27日头版头条《找水的“活龙王”——记省冶金第一地质大队水文工程师刘振江》

  这是30年前的一篇报道,刊发在1982年7月27日的《河南日报》头版,报纸已经发黄,刘振江的二儿子刘红罡一直珍藏着,同时珍藏的,还有父亲生前的大大小小荣誉证书,满满一手提袋。

  距刊发那篇报道整整29年,2011年7月27日,刘振江倒下了,在他的身后,是4000多眼活水井,20多万人吃上了井水,40多万人饮水质量得到改善,50多万亩旱地变成旱涝保收田。

  “出事的那天,我和‘老爷子’在一辆车上。小崔脑村村民让去帮他们找井,刚吃过早饭,‘老爷子’就催我们出发。”抗旱打井突击队成员、河南有色岩土工程公司工程师高维征说,这几年一直和刘振江一起找井打井,和地质队的同事们一样,他一直称呼“刘工”为“老爷子”。

  “现在的技术,打井不难,难的是‘定井’。林州这地方,打井至少需要300米深,不出水,几十万元就白瞎了。‘老爷子’厉害就在于他在哪个地方跺跺脚,说这儿有水,就肯定有水。”

  “‘老爷子’当然不是神仙,你看看他的笔记本。”王庆阁也是抗旱打井突击队的工程师,他递给记者一个笔记本,一页一页都是地质资料、井的方位图。

  “‘老爷子’1961年毕业于郑州煤田地质学校水文工程地质专业,1964年从义马矿务局调到地质一队,从此没离开。他整天爬山过沟,研究岩性,整理地质资料,分析煤矿钻孔钻出的岩粉。简单说吧,定一眼井的井位,如果对周围三五公里的地质构造、岩层不了解,是‘定’不了的。有时为‘定’一眼井,老爷子闷几天,不停地抽烟。”

  “别说林州的老百姓几乎都认识‘老爷子’,就是山上的石头、树也都认识他。”高维征说,“老爷子”在林州的日子,总是“上山一袋馒头,下山一袋石头”,而在这里,已经没有哪里是他没走过的地方。“灰岩砂岩含水,火岩页岩泥岩没水,500米外,‘老爷子’扫一眼就能看出山上石头的岩性”。

[作者:杨永平/文通讯员叶晨/图  编辑:赵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