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城三区”建设 保卫蓝天碧水净土 2023年郑州生态环境保护这样干

2023-03-12 09:05:02 来源:中原网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即日起,中原网推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图景”专栏,聚焦郑州市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坚持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特大城市之路。今日推出第十一篇《推进“三城三区”建设 保卫蓝天碧水净土 2023年郑州生态环境保护这样干》。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裴其娟)助力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提质,高质量建设国家“无废城市”、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高标准建设国家碳监测试点。10日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要点,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推进“三城三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郑州。

一列高铁驶过花海 李新华 摄

优化助企方式和减排措施

助力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提质

2023年,优化助企方式,常态化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上门指导、开门纳谏、跟踪问效,“一企一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创新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

优化减排措施。开展能源、有色、化工、建材耐材、汽车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优化执法监管。

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
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

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三个标志性战役,深入实施治污工程,进一步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加强大气面源治理、噪声污染治理,持续抓好“六控”措施落实(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深入开展夏季和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推动郑州市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国内先行区试点创建工作,加快淘汰高排放燃油燃气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和气电混动公交车;强化移动源监督管理,实施轻型车和重型车国6b排放标准。

象湖 马健 图

2
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

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积极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确保河流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市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确保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保障南水北调“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3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地下水国考区域点位水质保持稳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5%,新增完成整治村庄100个,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

全力推进“三城三区”建设

1
高质量建设“十四五”国家“无废城市”

全力打造有特色、有活力、有温度、有生命力的“无废城市”,完成26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助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提高危险废物处置利用水平,完成“无废学校”“无废机关”“无废小区”等10余类200个以上“无废细胞”创建。

2
高标准建设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推进四环再生水管线建设,实施金水河、七里河调蓄库塘工程,开展巩义河洛湿地建设,加快郑东新区龙湖金融中心区域供冷供暖项目进度,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5亿吨。到2024年,基本形成污水、雨水净化-热能回用-生产、生活、生态利用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模式,创造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郑州经验”。

一城春色半城花 张倩 图

3
高起点建设国家碳监测试点

提质建设国家城市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综合试点,在城市建成区常规温室气体监测站点的基础上,增设超级站和特色站,新建中精度站点,形成高、中精度相结合、功能完善的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在全国碳监测领域走在前列。

4
高站位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

坚决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严厉打击黄河流域生态破坏违法行为,提高系统化治理、精准化治理和数字化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郑州样板”。

5
高品质建设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

构建科学精准、系统规范、协同创新、水土联治的土壤污染防治“郑州模式”。

6
高水平建设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

实施一批典型污染地块、废弃矿井回填治理等示范工程,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形成地下水污染治理“分区管理、重点管控、分类防治”的“郑州示范”。

2023年,郑州市还将健全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推进中央、省委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推动生态环境“智慧化”建设,提升环境执法能力。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确保常态化医疗废物收运处置率达到100%,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