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汉字起源活动”走进郑州 观星台、嵩阳书院、启母阙各展风采

2023-02-24 07:55:12 来源:正观新闻

天地之中,黄河之滨。2月21日~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之“行走郑州篇”顺利举行。采访团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走进登封、巩义等地,在嵩山脚下寻访汉字之源、品读汉字之韵、鉴赏汉字之美、感悟汉字之魂。


河南博物院藏品



观星台

观星台 天文博物馆看古人巧思

2月21日下午,采访团成员来到位于郑州登封市告成镇告成村的观星台景区。这里四季分明、农业发达、地理位置居中,是中国古代天文活动的中心。

周公测影台“正日景,验四时”,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圭表测影的重要实物见证,也让登封成为二十四节气农耕、民俗等文化的核心发源地;观星台“昼测日影,夜观极星”,可以用来预测天气变化。

登封市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朱建平向正观新闻记者介绍,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通过观测每天日中日影的长短变化,找出了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且把表影最大的那天定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  在一年中把两个日中影长相等、昼夜时间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由此始。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 春雪落嵩山,书院拜孔圣

2月22日上午,伴随着一场春雪,采访团走进了位于登封市的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区北约两公里处的嵩山南麓,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自宋代以来一直是传授理学、教书育人的场所,是理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其在嵩山之阳,故名“嵩阳书院”。

据朱建平介绍:“在嵩阳书院,碑刻是较成熟文字载体的最好证明。”在嵩阳书院,像行草、小篆、汉隶、唐楷、宋体等字体的碑刻就有2000多块,这是对中国文字体系的证明,更能说明文字已经日趋成熟。

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嵩阳书院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而被专家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启母阙 文字之前的文字

启母阙位于登封市西北两公里,嵩山南麓万岁峰下的“天地之中”建筑群,建于东汉延光二年(123年)。1961年3月,启母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启母阙阙身上有小篆体的长篇铭文和各式各样的雕刻图,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铭文刻于西阙北面,篆书,共36行。记述了鲧和大禹治水的事迹,以及汉朝德布天下、祥瑞显昭、风调雨顺等功绩。阙身雕刻幻术、驯象、夏禹化熊、虎逐鹿、双蛟、蹴鞠图等,阙顶雕刻瓦垄、垂脊等建筑构件。这些古老的文字和图画,是汉字发展史一脉相承、不曾中断的重要实物证据,可谓是“文字之前的文字”。

杜甫故里 诗歌是文字的精华

2月22日中午,沉浸式实景剧《杜甫归来》在巩义杜甫故里上演。剧中,“少陵野老”终于圆了归乡梦,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杜甫故里景区由杜公祠开始,诠释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杜甫。诗词蕴含着中国的汉字之韵,在杜甫故里可以看到汉字承载的民族情感是相通的,汉字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书写方式,影响、造就了中华民族根本的世界观、价值观。

河南博物院 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明

博物院是一座城市最好的文化名片。从仰韶文化点燃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到夏都二里头遗址揭开王国时代的神秘面纱;从贾湖骨笛跨越八千年的回响,到妇好鸮尊见证青铜时代的巅峰……历经近百年的河南博物院,向世人诠释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主根,更是中华文明史的缩影。

除坐拥“九大镇院之宝”外,近年来,河南博物院不断改造升级,多媒体展示屏、手动划屏、高倍放大镜、VR虚拟展示场景……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为参观者带来新颖体验,增强了互动性、参与感,也让古老文物重焕新时代的光彩。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彭茜雅 文/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