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全国高考学生迎来了第一道关口——语文考试。每年高考,语文考试都是来得最早,也是最受关注的科目。之所以最受关注,是因为作文的命题。
作文命题在“性格”与“气质”上,有感性与理性之分。感性的题目以抒情记叙为主,理性的命题则以议论思考为重。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偏向理性。在高考命题的指挥棒下,中学的课堂作文自然也开始向“理”转,过去那种“记有意义的一天”、“我身边最可爱的人”之类的叙事写人题目,已渐渐让位给对一种现象、一件事物、一幅画面和一句名言的理解和议论。
今年的高考作文基本上都是议论文,而且比过去更加接近现实。
全国卷(大纲版)的题目是要求学生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这让人隐隐看到大学投毒案的影子。
北京卷的命题是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这一题目大致来源于杨振宁与莫言的一次对话。在对话中,杨振宁提出,如果爱迪生来到今天,他会怎样看待手机。在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身上的一个器官(电子器官)的今天,这是一个热门话题。只是“请”爱迪生来看手机,是不会看出什么新奇的,因为在这个曾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的发明家眼里,任何发明都不奇怪。
广东的作文考题要求评价面对捐助的三种不同态度:有人欣然接受,有人以未来偿还为条件,有人认为这是“施舍”而拒绝。在贫富差别日趋严重的当下,从面对捐助的态度中,可以读出人们的现实价值观。
湖南卷以儿子陪父亲的故事引出话题,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亲情疏离问题;江西卷的题目道出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则直接反映了教学问题。
而广西卷的题目几乎就是“时评题”:年轻人捡到尚先生的手机。尚先生要求归还,可年轻人不愿意。后来尚先生出2000元想把手机“买”回来,年轻人在看到手机里尚先生地震捐助的内容后,欣然无偿奉还手机……
作文是对学生文字与逻辑的训练,更是对人文思考的训练。作文命题就像导游,命题方向往往成为学生阅读与思想的方向。可是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命题流行假大空,总是与社会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这让学生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
然而现实是无法屏蔽的,学校的围墙隔不住现实的滚滚热浪,人为的屏蔽只能造成校里与校外、课堂与现实、灌输与呈现的严重分裂,削弱学生应对现实、思考现实和改变现实的能力。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尽管在整体上向现实靠近一步,但离现实内核还有相当的距离。如今现实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贪污腐败,是诚信缺失,是食品安全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在作文命题中并没有直接的体现。广东卷涉及慈善捐助,却未涉及慈善问题;江西卷反映了教学问题,却不敢反映教育问题。这些学生是未来社会现实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如果不敢向他们呈现社会真相,不敢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将来又如何能让他们成为解决问题的主力?
除了作文命题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之外,我们在评判作文优劣方面同样存在问题。现在的学生作文已经形成一种模式,那就是重古典轻现实,重抒情轻思考,把作文变成古人名人和格言警句的陈列馆,却鲜见毛茸茸的现实、活生生的社会与沉甸甸的见解。
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生长知识,更应该让学生长见识。不能升华到见识的知识是死知识。见识是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它的前提是充分认识社会真相,深刻思考现实问题。因此,作为人文教育的实践,作文训练不能只停留于接近“地气”,还要直接深入“地气”。评论员: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