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以被审丑方式爆红 “校长”如何去污名化

2013-06-07 15:48:00 来源: 山东商报 
字号  

  继“干爹”、“教授”等之后,又一个称呼快被毁了——“校长”。近期,一系列校园性侵案让“校长”成为网上被戏谑、调侃的对象,这一原本广受尊敬的称谓,遭遇前所未有的“名誉危机”。相对其他称呼,“校长”的遭遇更让我们觉得痛惜。从职业素养到个人品德,“校长”受非议已非第一次,他们,本应是社会道德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何以成为被“审丑”的对象? 记者 高家涛

  校长红了—— 以一种被“审丑”的方式
  近期,在“海南校长带女生开房”之后,接连曝出的安徽潜山某小学校长性侵9名四年级以下女生、广东雷州某小学校长涉嫌强奸女生等事件,让“校长”这一本应广受尊敬的称呼,带上了一丝尴尬,甚至,贬义的色彩。
  关于校长的段子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其中较著名者,莫过于自称“校长”多年的歌手谭咏麟被曝急于与这一称呼撇清关系,在长沙演唱会上大呼“以后不要叫我校长”。虽然谭咏麟此后在微博上称这一说法失实,并希望网友以后继续叫他“校长”,但这并不妨碍“校长”继续被调侃。
  甚至,“校长,开房找我”的图片也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有的甚至闹出了不小的风波。在网友的评论中,对这一行为叫好的声音比比皆是。
  斯文扫地。
  还有知名网友发表微博称:“昨天见一友,职务是校长,见面称呼校长,对方说别称呼校长了,校长可不是个好称呼。校长,一个神圣的称呼,如今却成为社会嘲笑的对象,堕落的代名词。”该微博频被转发评论,不久,博主自己删除。“校长”红了,以一种被“审丑”的方式,甚至有网友称,这是又一个被毁掉的称呼。
  原本朴素、温情的称呼被毁掉,在这个时代早已经不是新鲜事。干爹,让炫富给毁了;专家,让高房价和地震给毁了,乃至教师、医生、公务员,这些原本饱含褒义和尊敬的称呼,现在无不带有一丝异样的色彩,失去了最初的含义。
  相对一些其他称呼,“校长”的毁掉更让人痛惜和不解。校长,这一占据人类精神与道德高地的岗位,以他们所受的教育、承载的使命以及思想修炼的境界,我们在他们面前提“为人师表”“厚德载物”之类古训,无异班门弄斧。
  他们,本应是社会道德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何以成为被“审丑”的对象?  名誉危机—— 从职业素养到个人品德
  翻阅近些年媒体的公开报道,可以发现,这其实已经不是“校长”这一群体第一次受到非议,只是,从未像现在一样出现“名誉危机”。
  对“校长”的指责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为对其职业素养的质疑。2005年,有媒体针对“中国大学校长的认同度”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认为大学校长最欠缺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受访者达38.27%; 认为大学校长作风民主的只有27.24%; 认为大学校长具备恻隐之心、关怀弱者的只有22.57%。
  2012年,前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因在会场玩牌引发争议,被网友质疑“教育不行,玩牌在行”。同年,前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因为母亲写歌也遭到非议,这其实已经不是这位校长第一次遭受质疑——其“跪母”行为及所作《化学歌》早已在网络上流传。
  当时,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校长别成下一个被毁的称呼》 的评论称,校长,在过去是一个让人充满着敬畏感的称呼,他对应着权威和德高望重,唯德才兼备和声望高的人才能担任,尤其是一个大学校长。可在现实的流变中,“大学校长”似乎在走“小姐”、“亲”、“老师”、“教授”、“专家”的老路,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毁掉的称呼。
  第二种指责则是对个别校长丑恶行为的谴责,2010年,数例有关校长违法的新闻被曝出:南宁市青秀区滨湖路小学副校长金某与本校多名女教师有染,且有经济问题;温州鹿城区一小学校长在娱乐场所找小姐,被警察抓现行,随后浙江义乌曝出某初中校长带校领导和老师集体嫖娼。同年,原广东省英德市教育局局长受贿66.5万元被查后,数百名涉案校长自首。
  随后,有媒体质问,校长为何如此行事?教育的灵魂何在?
  至2013年,一系列校长涉嫌猥亵、性侵女学生的新闻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而有关校长因经济问题被调查的新闻也屡见不鲜,“校长”之名愈发不堪。
  梳理校长“名誉危机”的脉络,大致可发现这样一个过程:从职业素养到道德品质,从个人受指责到群体遭非议。过去,人们谈论“校长”,多集中于其职业身份,考量其是否胜任及对教育的责任感。而在今天,对“校长”的指责,更多的矛头则指向其个人行为——与职业身份相比,个人行为似乎更加直接、更易标签化。
被标签化—— 愤怒中的其他情绪
  虽然关于校长的丑闻及非议不断,但需要明确一点,“丑闻校长”相对于整个校长群体来说,仍是极少数。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我国目前有大约31万所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如果加上高校及其他类型学校,这一数字将更为庞大。相对于出“问题”的校长,相信更多的人仍是兢兢业业的守在工作岗位上。
  就像谭咏麟在回应时所说,“大部分从事教育事业的校长都是尽心尽力的,不应该抹杀他们的功劳。”
  如同干爹、专家、教授一样,校长这一称呼遭遇“名誉危机”,实际上是一粒老鼠屎坏了满锅汤。我们在取笑或者转发关于他们的段子的同时,实际上已经不自觉间将问题简单化、标签化。
  换言之,任何职业都不可能洁白无瑕,任何群体中都会有害群之马。个体的行为并不能代表整个群体,因个体的恶将整体污名化,无疑是荒谬而不道德的。而因个体的恶名将口水吐向整体,并满足于此,无疑也是一种语言暴力,是另一种恶。
  这些称呼被毁掉,其背后所折射出的问题其实更值得我们反思。以“专家”为例,有关专家谈房价的言论已成公共笑柄,人们在看到相关雷人言论时,往往并不深究该言论的语境、是否符合经济规律,甚至并不在意真假,就乐衷于谴责或者转发。这其中,实际上掺杂着一些其他的情绪——面对高房价的无力和愤怒,总需要一个宣泄口。
  再如“校长”,近年来,教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资源失衡、制度改革等受到不少人的诟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校长的违法行为就更为人关注——为何教育搞不好,原来你不务正业,甚至违法乱纪如此龌龊。

  去污名化—— 如何为“校长”正名?
  近日,有网友在新浪微博发出“拯救校长称谓”的呼吁,倡议校长严格自律,还大家一个原本充满尊敬的“称呼”。如何为校长“正名”?相对其他称呼的污名化,校长的“正名”,更需要当事人的反躬自省。“校长”的名声,与专业素养有关,更与职业伦理有关。个别校长出现恶行,不仅在于他们不知如何做校长,更在于他们不知如何做人。
  2013年2月2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为全国中小学校长制定了考核评价体系。当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实现了长期以来校长从无标准到有标准的转变。这份标准的5个基本理念中,“以德为先”被放在了首位,其余四个理念是“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今年5月份,“海南万宁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后,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也直斥该校长“道德沦丧”,并点名要求将其清除出教师队伍。
  与此同时,我们在谴责这些个体的恶行的同时,其实更应该审视这些恶行背后所暴露出的问题。
  如同有论者在“校长带女生开房”事后所言,我们的校长任用制度,是不是存有重大漏洞?要不然为什么总有人面兽心的校长屡屡出现?我们是不是更应该严格把控和提高校长任用门槛?要看重选任校长的才,但是不是更应该看重选任校长的德呢?
  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避免“校长”真正被毁掉。

[作者:王安宁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