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奋战在西班牙:“国际纵队”里的中国人(图)

2013-06-04 13:10:00 来源: 北京日报 
字号  

中国志愿者张瑞书登上了西班牙杂志《Estampa》的封面

  著名的“大光头”

  在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中,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组织联系最紧密的灵魂人物是谢唯进,而在西班牙人当中名声最大的是两名英勇的男护士——张瑞书、刘景田。

  倪惠如曾在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Estampa》杂志封面上,看到一个中国中年男人的大光头。这个中国男人眼望远方,张着嘴,露出憨厚的笑,是个典型的北方农民形象。这个人就是在国际纵队做救护工作的张瑞书。这期杂志中有一篇名为《张和刘》的文章,报道的就是张瑞书和刘景田的故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战正酣。由于人员伤亡太大,后方工厂亟缺劳动力,英法两国招募了14万多名华工。张瑞书和刘景田就在那时来到法国。

  时年24岁的张瑞书,原本在长沙当兵。那一年,督军逃走,军队解散,他无事可做,本想去浦口投奔姐姐,可在码头上被法国的招工启事吸引住了。启事上承诺,到法国工作5年,期满公司负责送华工回国,每位华工家属可以领到50法郎的安家费。无牵无挂的张瑞书觉得,去法国也是条出路,于是登上了开往法国的轮船。

  张瑞书到法国后被送入巴黎附近的纸厂做工。一年多以后,一战结束,从战场上回来的法国工人重新回到工厂,华工们面临被遣送回国的命运。张瑞书父母双亡,在中国又没成家,他决定留在法国。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凑了1000法郎还清了工厂支付的来法船票,废除合同,成为了一名自由人。此后的几年,为了偿还这笔欠款,张瑞书平过战壕,挖过死尸,清理过毒气弹,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直到1924年,经人介绍进入雷诺汽车工厂工作,从此才过上安稳日子。

  在厂里,张瑞书认识了山东老乡刘景田,老刘当年也是来法国当苦力的。两个人既是同乡,又有共同的经历,从此就成了“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好朋友。一战以后,欧洲经济受到重创,工厂里左翼思潮蓬勃发展。从法国工友口中,老张和老刘第一次听到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原来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张和刘,接受了新思想,不久便双双加入了法国共产党。

  1936年,西班牙内战刚刚爆发。张瑞书和刘景田就报名参加了国际纵队。“当时他们已经是40多岁的人了,好不容易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毅然决定抛弃一切上战场,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倪惠如感慨道。

  到达西班牙阿尔巴塞特国际纵队总部后,张和刘原本要求参加机关枪队。可体检后,他们被分到第14旅第13营卫生队抬担架。几年后老张在延安跟朋友提到这段经历时,遗憾地说:“那真是扫兴啊!怎么要求也不准许!原因是年纪太大了。”不过,抬担架的工作也不容易。一次战斗就是两个星期,天天开战。一阵炮火过后,满地都是伤兵。老张和老刘抬起伤员就跑,有时候一跑就是十几公里才能放下。国际纵队第14旅出版的《联队》杂志上有这样一段介绍他们的文章:“第二发炮弹爆炸之后,有人喊:‘老张受伤了!’是老张!我们急忙向他看去。他站在那里,有点被震荡吓呆了,但还在微笑……”

  这段描写如此传神,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憨厚的山东大汉形象。倪惠如告诉记者,许多国际纵队的战士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一提到中国同志,说的就是张和刘。

  关于《Estampa》杂志封面的“大光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937年秋,战线休息,张瑞书的支队长叫他去马德里玩玩。因为工作太忙,张瑞书不愿意去,但队长非让他去不可。在马德里街头,张瑞书看见墙上贴着他那张一米多高的“大光头”海报。就在老张发愣时,周围的西班牙市民发现海报上那个“大光头”就在眼前。他们惊叫着围过来,拥抱他、吻他,向他高呼着西班牙语的致谢和祝福。直到这时,老张才知道为什么支队长非让他来马德里。

[作者:高辰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