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首页图片

组图:故宫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受损 现场还原

2013-05-06 07:08:19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前一天,4日上午11点10分,故宫西路开放区的翊坤宫,一游客徒手击碎正殿原状展室一窗户玻璃,致临窗陈设的一座文物钟表跌落受损。

“受损文物名为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这回真变成‘人打钟’了。”单霁翔无奈地表示。

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

    原标题 “人打钟”:故宫文保再响警钟

    5月5日,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员郭福祥向记者介绍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受损情况。5月4日上午11点10分,故宫西路开放区的翊坤宫,一游客徒手击碎正殿原状展室一窗户玻璃,致临窗陈设的一座文物钟表跌落受损。 “受损文物名为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这回真变成‘人打钟’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无奈地表示。 “主体结构未受到大的破坏,主要是局部损伤。”故宫宫廷部研究员郭福祥介绍。他表示,依照故宫钟表修复师一流的修复能力,短期内定可修复好。 “我们不能强调客观,通过这次事件,我们要从制度层面、工作设计、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完善,实现建设平安故宫工程目标。”单霁翔说。新华社记者廖翊 摄

    新华网北京5月5日电(记者廖翊)“这回故宫摊上大事了!”5日上午,在外地开会匆匆赶回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对媒体记者说。

    前一天,4日上午11点10分,故宫西路开放区的翊坤宫,一游客徒手击碎正殿原状展室一窗户玻璃,致临窗陈设的一座文物钟表跌落受损。

    “受损文物名为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这回真变成‘人打钟’了。”单霁翔无奈地表示。

    还原现场:年轻游客瞬间完成“人打钟”

    故宫数字所会议厅大屏幕,回放了当时录影:

    4日上午11点08分46秒,一位身穿白色T恤牛仔裤的精瘦小伙进入翊坤宫,未作任何停留,直穿庭院,登上台阶,奔向廊檐,进入正殿。此后,进入监控“死角”,小伙消失。才几秒钟,又见其离开正殿,但白色T恤明显沾着血迹。正是在“消失”的瞬间,这个年轻人徒手击碎了展室玻璃,完成“人打钟”。

    涉事青年尚未走下台阶,被赶到的故宫现场工作人员截住。从头到尾,不到半分钟。

    单霁翔介绍,该青年已送积水潭医院医治,初步诊断为“右手多处皮肤裂伤、右手中指伸指肌腱断裂”。至于其姓名、籍贯,单院长没有透露,只是告诉记者当时该青年被截住时,语无伦次地对故宫人员说:“我不砸玻璃,玻璃就砸我”“应该找个人少的地方”……

    关于“不堪一击”的三问

    单霁翔领着记者来到事发地——西区翊坤宫。作为明清两代后妃居住之地,翊坤宫游人甚少。事发后,很快又恢复了开放。

    和故宫其他宫殿一样,游客只能站在正殿外不宽的檐廊,隔着窗户观看翊坤宫陈列的文物。事发的正殿西侧,已经换上了一面新玻璃。那面受损的钟,此前一直放在西侧临窗正中,现在这个位置空了,两边是两件精美镂花文物。由于殿内光线很暗,玻璃反光厉害,游客得趴在玻璃上才能看清里头的究竟。

    翊坤宫是什么玻璃?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面对公众的质疑,单霁翔表示,翊坤宫现存玻璃至少是1949年以前的,与窗框一起因保留历史信息而不敢擅动。单霁翔解释了引发翊坤宫事件的几个技术问题——

    一问:“为何不设一米线?”

    ——作为宫殿式博物馆,出于安全,翊坤宫等不许通电。本来室内光线黯淡,再设一米线,观众根本无法看到内里,势必造成观众“趴”玻璃“内窥”式观看,给同为文物的窗框带来损害。

    二问:“为何文物摆放如此靠窗?”

    ——作为宫殿博物馆,必须呈现真实历史信息,当年这些文物就是临窗而放,而且就是放在条案上。但是,没有安全区隔的“临窗”确实带来安全隐患。

    三问:“条案上要否放文物?”

    ——文物放在库房中当然安全,但是,作为故宫博物馆,原状陈列展厅,必须体现其功能与特点。

[作者:  编辑:徐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