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普通民众和谐相处的涓涓细流,汇集成了中非友谊的汪洋大海。非洲是希望的大陆,正处在大发展的起飞阶段,中非合作正当其时
“我们的先人是中国人。”
“几百年前,从东方来的大船触礁沉没,我们的先人登上了这个岛屿。后来,再也没有大船来过,他们便在岛上定居下来,与当地人通婚,一代又一代,直到今天。”
老妈妈自称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住在肯尼亚帕泰岛上的西玉村,而她的女儿夏瑞福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夏瑞福已在中国生活了7年,正在中国政府的资助下攻读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硕士学位。
老妈妈和夏瑞福与中国的血缘亲情是中国和非洲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鲜活见证。1413年,郑和船队第一次抵达肯尼亚海岸,到今年正好600周年。中非人民友谊代代相传、日益深厚,中非友谊之树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两年多来,我几乎走遍了肯尼亚的每一个角落。从内罗毕、蒙巴萨这样的大城市到维多利亚湖边的偏远小山村,从马赛马拉的大草原到肯尼亚山脚下的红茶种植园——每到一处,我都切身体会到肯尼亚人民对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欢迎、友好和热情。
很多肯尼亚人用汉语“你好”和我打招呼,临别时用汉语跟我说“再见”。导游用汉语介绍野生动物和风景名胜。餐馆服务员用汉语介绍菜肴。学生说想去中国留学,学成后回到当地中资企业工作。商人用简单的汉语说他们想去中国广州采购货物。
“向东看”,非洲大地涌动热潮。这既是非洲国家的战略抉择,也是非洲人民的由衷心声。在肯尼亚,无论是90多岁的前总统莫伊,或是即将卸任的现任总统齐贝吉,还是刚刚当选的候任总统肯雅塔,都对中国情有独钟,把中国看作非洲的真诚朋友。他们一致认为,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应同中国加强合作,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走进非洲”,也是中国的时尚和潮流。两年多来,我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结下不解之缘的许多感人故事。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刘高琼教授在肯尼亚埃格顿大学教书育人16年,为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业技术人才,可谓“桃李满非洲,赞誉不绝口”。他还与一位肯尼亚女士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养育了3名可爱的女孩。刘高琼说,肯尼亚是他的第二故乡,他要倾其一生,用中国的农业技术帮助非洲朋友。
更有中国人只身生活在茫茫的非洲大草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他甚至把名字从中文的“卓强”改成了斯瓦希里语的“星巴”(狮子)。作为中国在非洲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第一人,星巴创立了“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基金”,长年为保护狮子、大象、犀牛等野生动物劳碌奔波,获得了当地民众和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赏。
中非普通民众和谐相处的涓涓细流,汇集成了中非友谊的汪洋大海,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光源)